蜀錦因為質量好,品質穩定,為三國所喜愛,尤其是在士族間,成為了貨物交換的重要標準物。
曹丕還為頭痛不已,專門召集群臣士族,勸他們使用魏國本地產的錦緞。
相比於經濟完全崩潰的魏國,吳國的情況要好一些,彼時江東遍地都是瘴癘和山越野人,農耕技術十分落後,連牛耕都沒有,這也是為什麼中原士族看不起江東士族的原因。
但隨著中原戰亂,大批江北人士逃到了江東,帶來了大量的生產技術,江東的經濟開始飛速發展起來。
但即便如此,江東的貨幣體係,也跟沒有一樣,大泉五千便是個明顯的例證。
孫策發行了大泉二千與大泉五千這兩種超高額虛價大錢,但卻沒有設置本位物,所以其一出現,便導致物價瘋狂上漲,其結果便是連孫吳朝廷高級官員的眷屬都開始餓肚子,一時間人心惶惶,犯罪率猛增,社會經濟行將崩潰。
最後江東貨幣貶的有多離譜呢,以呂蒙攻克荊州時為例,孫權詔命賞錢一億,然而這些錢換算起來,其實還不如一個算命人一天的收入,最後隻能用貨物衝抵。
這種情況後世幾千年後,在某個反動政權頭子的主導下,也再次出現過,考慮其和始作俑者孫權的老鄉關係,可以說是傳統一脈相承了。
所以說三國時期因為戰亂,三國的經濟都不怎麼好,但非要矮子裡麵拔高個,蜀國反而是最正常的那個。
但既然曹魏經濟已經崩潰,為什麼他還能壓著蜀國打呢?
單單是因為地廣人多的原因嗎?
當然不是,曹魏的收入主要是五項,田租,關稅,罰金,官營,以及強製性的外族朝貢。
其中的大頭,自然是田租。
據記載,後世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當年便得穀百萬斛。
問題來了,為什麼能得到這麼多糧食?
答案就在於戶籍數字上。
以兗州為例,曹操得到兗州後短短十數年間,兗州戶籍從七十二萬戶銳減到八萬戶。
這其中固然有戰亂疫病的原因,但死亡人數絕對不會這麼多,其原因還是在於屯田製。
屯田的軍民,並不算在戶籍中。
相比於曹魏治下的百姓十稅一,屯田農戶十稅五,軍戶全部上繳,口糧統一分配。
不僅如此,為了保證生育,戰死士兵的遺孀,也會在丈夫死後,由曹魏強製改嫁他人。
這種做法,其實嚴格說來,已經到退回了奴隸製社會,但卻有效保障了曹魏的兵力補充和糧草。
所以曹操的屯田製在個時代,對於其他人來說是碾壓般的存在,雖然其透支了未來,造成了很多後遺症,但隻要一統天下,便可以重新恢複生產。
這便是為什麼放在如今,已經推行了數年屯田製的曹操,能夠隨時拉出數萬大軍的緣故,就是因為這套東西,本質上效仿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秦趙實行過的軍國動員體製,不留後路,贏了就能奪取天下,輸了就是徹底崩潰。
這套做法放在冀州,袁紹及後續繼任者袁尚是做不到的。
因為袁紹為了入住冀州,和河北士族大家是有默契的,其政策以施行仁政,保障民生為主,變相也是保障了有更多土地的士族大家的利益。
而繼任的袁尚立足未穩,也需要冀州士族的支持,所以自然也不會施行屯田製這種極端政策,所以冀州雖然底蘊深厚,但征兵的速度,是遠遠趕不上曹操的。
至於在兗州,有可能反對曹操的兗州士族,自然是在兗州之亂前後,被曹操殺的差不多了。
這件事情最為諷刺的地方在於,世家大族侵占了平民百姓的土地,逼得他們流離失所,成為奴仆附庸,百姓自然對其深惡痛絕。
但曹操到來,除掉兗州士族後,兗州百姓甚至還來得及高興,就從地主奴仆變成了屯田奴隸,境遇反而更差了。
兗州士族十分不滿,於是便聯合張邈兄弟扶持呂布,和曹操對抗,給曹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所以後來曹操的政策也有所改變,在屯田製的同時,用好處安撫收買士族。
這便是兗州七十萬戶變八萬戶的真相,其後麵隱藏著的,是無數百姓變為了奴隸和奴仆,在戶籍上除名。
如今曹操除了兗州外,還占據了豫州和司隸,征兵速度大大加快,雖然死的人多,但補充得快,便是當前袁熙最為頭痛的。
袁熙入主幽州時,也提前清除了一些冥頑不靈的地主士族,但他主要的目的還是收回土地,屯田製這種東西,他學不來。
所以他隻能把有限的錢貨,用在了精兵強將和技術改革上,他相信自己有了後世的知識,應該能走出一條和曹操不同的道路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