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 自知之明(2 / 2)

並不是說士族一無是處,問題在於其形成的利益團體在抱團後,想要取得遠大於其應得的好處,便會逐漸脫離掌控,成為吸血的毒瘤,而曆代中央集權,都不會容忍這等問題。

這其中劉邦單純是出兵攻打鎮壓,而漢武帝則是形成了一套傳於後世的多管齊下的做法,即提拔軍功貴族壓製世家大族,然後模仿秦朝的嚴刑峻法打壓大族,同時鼓勵他們內鬥內耗。

這套用法也被用在了明朝,隻不過很快便玩脫了,包括漢武帝執政後期,手段也變得粗暴直接,劉徹不僅殺世家,也殺平民,甚至連自己子嗣都殺,真正做到了一視同仁。

之後無論是漢末的世家失控,再到南北朝的五胡亂華,起因都是世家奪權,但結果卻是被皇權變相削弱剝奪了武力,導致胡人南下時地方無力抵抗,胡人武力為尊,社會道德蕩然無存。

唐朝吸取了這個教訓,試圖開始民族融合,同時壓製出現的門閥,反而出現了更加不可控的節度使,導致最後崩潰。

其民族政策問題也很大,沒有強有力的主體民族,光靠教化是無法徹底融合的,教化和暴力缺一不可,以及主體民族的絕對中心性,不然永遠消除不了某些異族的異心。

然後便是宋朝吸取唐朝教訓,壓製武人,大規模采取科舉製,製造官僚地主,取代門閥地主,大力發展商業,允許官員從商,宋朝官員可以沒有土地,但有商業私產成了一件極為普遍的現象。

但最終結果是這些躺在官位上的地主官員國家意識極弱,商業或者說後世的資本對中央集權有天生的背叛性,所以最後宋朝不僅在坑武將,還在外敵出現時爭相賣國,將曆史上經濟占比的宋朝活生生玩垮了。

還是那句話,既然有錢掙,投降就是了,為何還要賣命?

這便是資產階級萌芽下的商業大宋的下場,沒有海外殖民地提供的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矛盾便隻能在內部爆發。

漢唐將土地視為私產的豪門,最起碼在守土上麵做得可圈可點,而宋朝士大夫剝離了土地屬性轉為依靠商業獲利,便徹底變成了禍國殃民的帶路黨。

宋朝也是儒家士大夫弄權到極致的朝代,儒家官僚並不是不造反,他們隻是在跪著造反,想的是跪著裝孫子的同時,從皇權上麵撕下一口肥肉來,至於之後皇權會不會流血而死,則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

一條條路被堵死,在繞了一圈後,明朝朱元璋用的手段更加近似於漢武帝,但他卻開了諸王分封的惡劣先例,將子孫變成了一樣屍位素餐的大地主,加上不輸於宋朝的清流士紳,榨乾了百姓最後的忠誠,最後隻能說最後死得不冤。

至於明朝之後的滿清,則是采用了最簡單直接的辦法。

將所有人都變成豬。

豬隻要吃飽就行,吃飽了就不會生事,至於地主大族,也隻是變成了更大的豬而已,完全失去了造反能力,反而會幫著豬王看管其他的豬。

於是天下很是過了一段太平日子,可喜可賀。

但唯一的問題是,豬圈外麵是有猛獸的。

等豬圈的籬笆被猛獸拆掉,露出鋒利牙齒和躺著涎水的猛獸出現在豬圈裡麵的時候,豬王赫然發現,時代已經完全變了。

於是一切轟然崩潰,華夏人民在混沌和血火中用生命尋找著唯一的求生之路。

還好找到了。

華夏幾千年的漫長曆史中,無數先行者倒在其中,因為受到時代所限,很多人竭儘全力,憑借樸素不屈的傳承血氣前行,他們每個人雖然都有著局限性,但為了理想付出一切,都值得尊敬。

當然,一部分隻想好處,不想付出的人除外。

袁熙之所以有一段時間陷入了長久的自我懷疑中,是因為他知道華夏先輩們,幾乎將所有踩過的坑都踩了,每一段曆史都是血淋淋的教訓,但偏偏他即使知道,但因為時代的限製,也不得不妥協,但伴隨的就是內心的掙紮。

但經過這一場大病後,他有所領悟,自己還是太自傲了,無數驚才絕豔之士都避免不了的隱患,他一個普通人怎麼可能完全消除掉?

但想要天下過上更好生活的願望是不變的,千百年的傳承,聚集了無數前人的智慧和經驗,袁熙相信有了這些,自己能夠,也肯定能將這個時代變得更好,這就夠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