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後世投降的張郃高覽便圓滑得多,雖然其也有無奈之處,但對袁熙來說,任用他們便要花費更多的心思。
於是受傷的高覽被送去薊城養傷,張郃這種慢熱的,袁熙則是打算帶在身邊,慢慢培養雙方的信任感,這便是看人下菜。
而對於淳於瓊,袁熙也已經想好了應對的辦法,隻要自己以晚輩之禮拜見,對方應該會有所鬆動。
諸葛亮見袁熙已經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知道也不用自己多說,他開口道:“主公說亮冒險,但先前徐州道佛相爭,主公也是不遑多讓啊。”
“但亮有一事不解,無論是道還是佛,其實對於治下都是不穩定的因素,主公這次並未斬草除根,若其將來趁勢在起,主公就不怕影響治下安定,重演黃巾故事嗎?”
袁熙聽了,微笑道:“怎麼可能不提防。”
“但信仰一道,用簡單粗暴地手段是除不乾淨的。”
“我是這麼想的,將來天下大之治,百姓安居樂業,誰還會信這些造反的言語,冒著殺頭的風險作亂。”
“歸根結底,黃巾之亂的起源還是朝廷失道,道理不站在朝廷這邊,活該被人起兵推翻。”
“那個時候無論是太平道還是佛道做亂,隻能說朝廷是咎由自取,沒有太平道,也會有其他人。”
諸葛亮目光一閃,“即使將來主公治下也是一樣?”
“自然一樣。”袁熙斬釘截鐵道:“做錯了事情就要付出代價,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漢朝立朝五百年來,我最為佩服的便是高祖,其給我們開創了前所未有的道路,帶這並不代表其後世子孫不孝,苛政猛於秦時,天下要逆來順受。”
“我們自稱為漢人,自是繼承了高祖的進取精神,及其反抗暴秦的正義之氣,而不是助紂為虐。”
“在我眼中,反抗不公而不是逆來順受,方才是繼承高祖精神的真正漢人,即使將來朝代的名頭改了,這其中流傳下來的意誌也不會被磨滅,而是一代代流傳下去。”
“就像軍師對著賈詡揮出的那一拳一樣。”
諸葛亮明知道袁熙這是在詭辯,還狡猾的拉上自己,但還是忍不住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眾人進了黃縣府邸,彼時早有先前投靠過來的冀州青州將領官員等著,分站兩排,袁熙看了看我武將將近有二三十人,文官則是多得多,畢竟武將隻要打仗,文官卻需要處理各項事務,這些到場的人,最低都是將來的郡守縣令,屬於主政一方的大員,所以袁熙才將眾人集合在此,便是為了自己回到幽州後,讓這些人為自己忠心效命。
他見近百人齊刷刷彎下腰去,畢恭畢敬對自己行禮,這才深切感受到自己如今的地位已經不同以往,是個打個噴嚏都要讓人心驚的一方霸主了!
他翻身下馬,和諸人相見,他一眼掃過去,裡麵絕大部分麵孔他都很是陌生,但諸葛亮卻是極為熟稔,一一給袁熙介紹,連其家世功績都有提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今日袁熙過來,主要目的是給眾人授官的。
彆看袁熙現在手裡沒有天子,但權力極大,給部下封侯上表,隻需要送到許縣去就行,至於曹操那邊同不同意,他還真沒在乎過。
當然也會有人非議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誰都知道曹操挾持了天子,和天下所有諸侯都翻了臉,要是其不批表章,諸侯們還能不活了?
尤其是對於袁氏這種明麵上的反賊,天子名義真的沒那麼重要,畢竟如今天下誰控製地盤誰說了算,袁熙能給部下地盤人口俸祿這種實際的好處,那這上表封侯的虛名,便相對不那麼重要了。
眾人依次魚貫進入,提前安排好的官府廳堂本來極為寬敞,但上百人湧入,便顯得擁擠起來。
袁熙在主位上坐定,諸葛兩則是命人搬上厚厚一堆任表,在袁熙身側給其展開後宣讀。
宣讀完畢,袁熙便拿出印章,給任表上蓋印,然後諸葛亮邊讓任命的人上前領表。
在場眾人就見了,皆是知道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次公開任命,昭示著袁熙身邊這位軍師,已經隱隱成為了袁氏勢力中的二把手了!
先前很多人猜測,袁熙的義弟陸遜會擔任這個角色,但隨著陸遜帶著太史慈回到壽春鎮守,眾人方才醒悟,原來袁熙早有安排,袁熙把江淮交給了陸遜,中原這邊則是諸葛亮了。
最先上前的,是張遼徐晃,這都是跟著袁熙征戰良久,屢立戰功,所以當仁不讓站在前麵。
而其封賞也都讓眾人側目,齊齊提了一級,已經是三品雜號將軍,袁熙如今雖能冊封的最高品級,加上表章亭侯,讓其他人也是心中火熱起來。
跟著袁熙,是真的能吃到肉的!
張遼徐晃依次上前拜謝,掩飾不住麵上的激動,這幾乎是諸侯麾下武將的頂點,但兩人皆是明白,這絕不是袁熙麾下武將的頂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