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皇五帝至如今大秦,華夏一族傳承何止三千年,皆是齊聲道:“臣等讚同設立曆代天子廟。陛下萬年!大秦萬年!”
“好,此事便交給百衝,在天下廣發布告,召集匠人和民夫。現在徭役已經跟正常做工差距不大了,不僅有工錢,朝廷每天也會供給一餐飯食,想必將會從者如雲。”
“此外,同時告知天下黔首,凡有意為曆代天子廟的修建捐錢捐物的,至將作少府處記錄在冊。待天子廟建成,朕將在廟門處為他們立一塊碑,記錄他們的籍貫和名字,同天子廟永世長存!”
古代這種方法非常有效,很多人為了青史留名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更遑論隻捐一點錢物。我這招一是為了給朝廷減輕一些負擔,到時候捐的最多的肯定是官吏和富商,相當於變相征了稅;二則,讓儘量多的人參與進去,這樣籠絡人心的效果會好很多。
至於有錢人願不願意捐,就看他們的自覺性和百衝的執行能力了……
思考了一會,我看向叔孫通。
“叔孫通,司馬礪在百家學宮怎麼樣了?”
去年考察的三個人,尉遲已經能夠獨當一麵,孑吳都已經做了長沙郡郡守,唯獨這個司馬礪還在百家學宮。我覺得此人有點邪乎,一直放在百家學宮中沒有用他。
“回陛下,司馬礪自成為待詔博士後,一直在百家學宮統領縱橫、墨、法三家典籍的修書,表現頗為優異。”
“哦?他沒有什麼怨言?”
像他這樣的人,不應該感覺修書浪費他的才華嗎?
“回陛下,沒有。他在修書一事上頗為用心,如今各類典籍已經謄錄的差不多了,全部由竹簡記載謄錄為了紙張記載,同時還對缺失的部分作了修補,其中以司馬礪進度最優。”
“典籍已經謄錄的差不多了?這麼快?”
自從各地建起官學後,從百家學宮抽調了很多人到各地任博士、先生,我原以為會耽擱修書的進度。
“是的陛下,預計今秋大朝會前即可完成。”
我點點頭,沉思起來。
若是修書完成,百家學宮就沒有了聚集那麼多人的理由,現在還不是用儒家的時候。
不過現在我已經不怕有人反對我。百家學宮的目的早就人儘皆知了,以我現在的威望,隻要不是大張旗鼓地提出任用儒家,不至於招來太多反對的聲音。
隻是這個司馬礪該如何處理呢。
此人著實有些才能,若是就此放任他回歸鄉野,我有點不甘心,好像是我嫉妒他的才華似的。
思考了半天,我下定決心,抬起頭看著叔孫通。
“待學宮之事結束,命司馬礪去長沙郡吧,那裡不是還缺個臨湘縣縣令嗎?孑吳與他同出百家學宮,兩人也可相互扶持。”
孑吳是個跟李斯性格一樣的人,看李斯在朝中的人緣就知道孑吳在長沙郡不大可能結黨營私。臨湘縣緊鄰湘縣,有孑吳替我看著他放心許多。
而且我預感他是一個能跟張良比肩的人。張良是江南道監禦史,這兩個人在一起,或許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也許是我多心了,在秦末這種英雄輩出的亂世都名不見經傳的人,又能有多大的威脅呢。希望我的第六感是錯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