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史書?未必可信!(1 / 2)

家父秦始皇 何須言名 3995 字 10個月前

我在如同數據庫一般的大腦中仔細回想著《史記》中關於這件事的表述。

太史公在《蒙恬列傳》中言蒙恬:暴師於外十餘年,在《李斯列傳》中言李斯的偽詔提到蒙恬: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

從這裡可以推斷出從蒙恬北伐匈奴到嬴政駕崩,至少有十年。可嬴政死在三十七年,如果是按照《史記》記載,蒙恬在三十二年才北伐匈奴,期間不過五年,哪來的十餘年?

再者太史公說嬴政是因為盧生的“亡秦者胡也”才決定北伐匈奴,可是要知道,在戰國時草原部落已經是中原的大患。長平之戰趙國死了幾十萬人,都沒把李牧從長城調回來,再加上燕、趙、秦不約而同修建長城抵禦匈奴,可見那時候匈奴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原的安全。

按照太史公的記載,這五年間匈奴竟然在趙、燕儘皆滅亡,北方沒有駐紮重兵,長城沒有連成一線的情況下都沒有攻進中原,以及襲擾離黃河最近處隻有千裡、離河南地不過五百裡的鹹陽?

此外,太史公自己記載,秦並天下時,疆域達到了“……北據河為塞,並陰山……”,並且二十六年設置郡縣時,三十六郡中已有九原郡。

陰山在哪?哪怕是餘脈也在黃河以北,也就是說此時最起碼匈奴已經被趕出了河南地,難道匈奴突然善心大發,主動退出了河南地?

至於九原郡,連起來的長城並沒有把九原郡圈到長城內,而是借助黃河天險及北方的長城守衛九原郡。換句話說,九原郡就是長城以外、黃河以南的那片地。如果二十六年大秦沒有拿下河南地,設置九原郡的目的何在?

烏氏倮兩人見我深思良久都沒有接話,還以為又說錯了話,兩人對視一眼,烏氏倮小心叫了一聲:“陛下?”

我回過神來。確實,太史公的記載有太多紕漏,有很多不合理、前後矛盾的表述。要驗證也簡單,咱就在大秦,回去後找李斯或者隨便誰問一下就知道了,這種事他們可不會記錯。

想到這,我長呼一口氣,定了定心神,道:“怪不得先皇如此重視你們,這件事確實對大秦大有裨益!”

此時我倒是有點好奇,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嬴政沒有想到這個辦法嗎?烏氏倮接下來的話就為我解惑了。

烏氏倮聞言連忙拱手道:“稟陛下,臣不敢居功,臣不過是為蒙恬將軍提供了一些運送糧草的牛和馬匹罷了。其實後來臣覲見皇帝時,才知道皇帝早就做此想,隻是彼時天下剛剛安定,皇帝不想立刻再動刀兵。”

“及至巡視至北地,看到被匈奴劫掠的黔首、燒掉的房屋,再加上臣的建議和能夠提供秦軍一些小小的助力,皇帝才下定決心出兵北伐匈奴、構築長城,保我北地安定。如果沒有皇帝,不僅是臣,烏氏戎部、北地黔首早晚都會被匈奴屠戮一空,何談如今的烏氏縣和九原郡!”

我微微一笑,烏氏倮這句話可謂滴水不漏,既把這一切歸功於嬴政、不搶功,又不著痕跡地強調了自己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很好,你今天見朕的意圖朕已經明白了。你放心,隻要烏氏一如既往為大秦效力,朕可保你們一族繼續為大秦行商。”

既然是表忠心,我當然沒有必要拒人千裡之外。

兩人頓時大喜,連忙行禮道:“謝陛下!”

我看了看烏氏牧,不由得想起他說漏嘴的那天,笑道:“烏氏牧,今後有話直接跟朕講就行了,彆像出使前那樣語焉不詳,徒增誤解。如果有一天你能像你祖父那樣為大秦立下不世功勳,朕也賜你個比封君!”

烏氏牧臉色一紅,鄭重道:“謝陛下!陛下寬宏大量,心胸可容山海,此前是小人狹隘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