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損失了白鹿幣,但是收獲了《水府圖》哇。
沒錯,田襄給出的價錢正是《水府圖》的臨摹本,而且還是顧縝版本的臨摹本。
顧縝何許人也?
顧愷之第四子。
顧愷之又是何許人也?
東晉名家,江南士族顧陸朱張領頭的顧氏頭麵人物之一。
其人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世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才絕和癡絕。
《水府圖》正是顧愷之的成名作之一。
在畫之一道上,《水府圖》的地位,絲毫不遜於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在書法界的地位。
儘管這不是原畫,但落款上的顧縝這個名字,也足以將這副畫作的價值常人難以想象的層次。
兒子畫老子的畫,那能叫臨摹嗎,那他媽叫傳承。
不客觀的說,李讓就算把這幅畫標價一千貫,也有的是人上趕著求著買。
白鹿幣是無價之寶不錯,但白鹿幣不好變現啊,而且也不好保存。
《水府圖》就不一樣了。
顧氏還好好的杵在江南呢,還是赫赫有名的江南八姓之一,雖說如今已經不在政壇活躍,但家族郡望擺在那裡。
他們老祖宗的畫現世了,李讓就算開價一萬貫也不過分。
當然,這種寶貝拿去賣那是暴殄天物,況且李讓現在也不缺錢。
他打算留著,等將來他死了,就用來當他的陪葬品。
這樣萬一幾百年上千年以後他被後世子孫挖出來,後人也會知道,他李讓乃是天地間一等一的風流人物。
嘖,逼格直接拉滿!
李讓愛不釋手的撫摸著手上的卷軸,輕柔的動作像是在摸一個絕色美人。
得虧沒有人看見他現在的表情,不然一定會給他冠以變態之名。
當然,李讓會如此激動,倒不是李讓沒見過什麼世麵。
至於用來陪葬什麼的,更是玩笑話,他還這麼年輕,就算要準備陪葬品也不至於現在就開始收集。
真正讓他激動的原因,是因為有了這幅畫,他心中那個潛藏已久的計劃或許便可以實施了。
是的,有一件事情這些日子他一直沒提,但不代表他忘記了。
那便是——和親。
龍陵縣主嫁去吐穀渾和親之事他沒有辦法阻止。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想辦法迅速的提升大唐的國力,將大唐平滅吐穀渾之戰提前,早點將龍陵縣主接回大唐。
雖說有亡羊補牢之嫌,但至少能讓龍陵少受幾年苦。
而要提升大唐的國力,最好也是最快的辦法就是迅速增加大唐的糧食產量。
曲轅犁能做到深耕,深耕也能增加糧食的產量,但這是個逐步增加的過程,速度還是太慢,李讓等不了那麼久。
李讓需要的是讓大唐的糧食在短時間呈現出一個爆炸式的增長。
要達成這個目的,李讓思來想去,隻想到了三種東西,土豆,玉米,還有占城稻。
土豆玉米的產量高,但距離太遠。
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和創造力,他想要造出能夠遠航的船,去美洲將玉米和土豆帶回來,難度不亞於大唐現在就出兵攻打吐穀渾。
那麼,李讓就隻剩下了一條路子——引進占城稻。
後世有一個朝代,以不到大唐三分之一的耕地麵積養活了大唐兩倍的人口,究其原因,便是因為那個朝代引進了占城稻這種產量高,且能做到一年兩熟,乃至於三熟的稻子。
引進占城稻,也是那位拉跨到極點還要去泰山封禪的帝王,一生當中做得最正確的事情。
但李讓要引進占城稻,首要麵臨的問題就是沒地種。
是的,李讓沒地方種。
中國適合種植稻米的地方在遼東和江南。
而這兩個地方之中又以遼東的土地最肥沃。
但是!
遼東那一片黑土地雖然肥沃,現在卻還是一片大澤,黑土全部還藏在綿延千裡的遼澤濕地之下。
史料記載,遼澤平均水深超過兩米,這麼深的水,根本沒法種。
況且,就算遼澤一夜之間沒了,遼東也沒有足夠的人手去墾荒。
種地這種東西,不是種子種下去就能有收獲的,最少也要三年時間,生地才能種成熟地。
所以真正適合種直占城稻的地方唯有江南。
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裡,江南的熟地都在江南士族手裡,甚至連江南種地的人手也都在江南士族手裡。
李讓就算引進了占城稻,去哪找地和人手來種?
總不能靠他一張嘴去說服江南士族,讓他們放棄種植了千年的稻種,轉而去種一種他們沒見過,甚至壓根都沒聽過的外來稻種吧?
人家憑什麼聽你忽悠?
你說你的稻子能一年三熟就三熟?
這不是扯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