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回村(2 / 2)

初唐小閒人 子率以正 2950 字 10個月前

所以,太平村的變化不止是表麵上的多了幾棟泥窪磚房,亦是李讓的多產業扶貧的嘗試接近成功的表現。

李讓離開太平村時,太平村已經聯合周邊三個村子建起了養豬場,建起了私塾。

另外香水廠房和肥皂廠房,亦建立在四個村子中間的荒地上。

負責肥皂生產的郭淮和香水生產的程二也在李讓的授意下,有意無意地開始聘請附近村子裡的青壯來廠裡乾活。

兩年時間過去,光看村子外形的改變,李讓的各種手段應該都算是頗有成效。

當然,具體的數據,還得先回到家裡,召集郭淮程二和附近村子裡出眾的年輕人做具體的測算。

若是產出比投入要高,基本上就可以上書中書省,將太平村當作多產業脫貧致富的標杆,開始朝一些有條件的村子進行擴散。

尤其是飼養閹豬一項,更應該大力推廣。

大唐的肉總是不夠吃的。

彆說百姓了,就算是小地主,同樣是十天半月不聞肉味,吃一頓肉,都得把油脂留在嘴上,去村子裡顯擺顯擺。

在全民貧困,全民營養不良的時代裡,閹割之後飼養出來的黑毛肥豬膘肥體壯,是普通人補充蛋白質和脂肪最廉價的肉食,同時,吃肉也是治療夜盲症最簡單的方式。

再加上侯府炒菜的烹飪方式已經逐漸普及開來,豬肉的美味也讓所有人欲罷不能。

除了少數自視清高之輩,大多數權貴家中都已經開始接受豬肉這種賤肉成為日常的菜肴之一。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一個能讓大唐貧苦百姓能夠在短時間內積攢到一些閒錢最快,最有效,且投入最低的方式。

畢竟,有錢人要吃豬肉肯定不可能自己去養的。

而養豬唯一的風險,就是各種瘟疫疾病。

但...問題不大。

草原遊牧民族大規模飼養牲畜牛羊,比李讓養豬複雜得多,瘟疫爆發的頻率也高太多,也沒見他們放棄飼養。

況且,李讓雖然不知道怎麼養豬,但預防瘟疫的第一要素是衛生條件他還是明白的。

就這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