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打罵的打壓式教育,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李讓對此都是持深惡痛絕的態度。
見李讓守在床邊,李世民也緩步走近。
但他隻是看了一眼李泰,便對著李讓吩咐道:“李小子,隨朕走走。”
說完,李世民率先背著手出了公署。
李讓想了想,還是跟在李世民後麵出了房門,二人順著院子的廊道下慢慢的走著,身後隻跟了兩個玄甲軍將士。
李世民問道:“李小子,以你的聰明才智,想必已經知道朕今日的來意了吧?”
李讓一愣,隨後緩緩點頭。
李世民的來意並不難猜。
李世民這段時間應該是忙得腳不沾地,畢竟大軍出征可不是說句話那麼簡單,征調軍隊,民夫,轉運後勤糧草,推演戰爭走向,種種事情,都是既勞心又費神的事情,且都需要他這個帝王來操心。
就這樣的情況下,他還能抽出時間親自帶著李泰來書院找李讓賠罪,隻能是為了他那些能夠輕易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字符而來。
李讓給李泰出的那個題目,以大唐的算學水平,想要解開其實並不難,那就是一個簡單的方程組。
早在東漢時期所編撰的《九章算術》裡,就已經詳細記載了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詳細運用。
但大唐的算學發展,有一個很大的難點,即漢字無法簡化,且解方程組必須運用算籌組數。
很多人以為算籌和算盤就是一樣的東西,其實並不是,算籌,比起算盤要難運用得多,也要複雜得多。
一個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用算籌的笨辦法來測算,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還不如像李世民一樣直接挖個池子驗證。
本來很難的事情,李讓隻用幾個符號就解決了。
尋常百姓或許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大多數讀書人或許都一知半解,但李世民作為一個雄才偉略的帝王,卻是一眼便能看出其中蘊含著的恐怖能量。
大唐的什麼東西不需要測算?
沒有!
大唐的任何事物,都需要測算,大軍出征要測算,所需錢糧多少要測算,春種秋收的糧食需要測算,建橋修路,河工賑災,戶部撥銀,稅收賬簿,甚至就連官員的績效考核都需要測算。
後世說古人不重視算學,甚至連科舉都取消了算經科。
那是不重視嗎,其實不是。
中國古代的算學水平遠超世界.
《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
所謂算經十書,是每個讀書人必學的經典,後世所謂的各種算數理論,也基本上都能在中國古代的算經之中找到相對應的理論。
之所以後世會有古人不重視算學的錯覺,完全是因為漢字寫成的算學經典實在太難了。
沒錯,就是太難了,許多人連看都看不懂,更遑論運用到實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