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照,李向明在田間與技術員們討論完土壤改良方案後,決定親自到附近的村落裡走一走,了解農民們對肥料的實際需求。
他知道,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之間往往存在差距,而直接與使用者交流是縮小這差距的最佳方式。
他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鄉間的小路上,兩旁是綠油油的稻田和偶爾出現的菜園。
村落裡的雞鳴狗叫聲,伴隨著清晨的微風,構成了一幅寧靜的田園畫卷。
李向明在村口遇到了老農張大爺,他正趕著幾隻羊回家。
張大爺是個經驗豐富的老農,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張大爺,您早。”
李向明停下車,主動打招呼。
張大爺抬頭,眯著眼睛看了一會兒,才認出是李向明:
“哦,是李廠長啊,這麼早來我們村有啥事?”
李向明微笑著回答:“我想來看看大夥兒用我們廠的肥料效果怎麼樣,聽聽你們的意見和建議。”
張大爺點了點頭,他的臉上露出了樸實的笑容:“那敢情好,你這廠長能親自下來,真是難得。”
兩人邊走邊聊,李向明仔細詢問了肥料的使用情況,張大爺也坦誠地提出了一些看法。
他們的對話中,李向明不時地點頭,認真地記下張大爺的每一句話。
“有時候肥料下得太重,土壤反而變硬了,作物長得也不太好。”張大爺指著一片土地說。
李向明蹲下身,抓起一把土,仔細地觀察著土壤的質地,他的眉頭微微皺起,思考著如何改進肥料的配方,使之更加適合當地的土壤條件。
“您說得對,張大爺,我們會注意調整肥料的配方,讓它更適合咱們這裡的土地。”李向明認真地說。
張大爺滿意地點了點頭:“有你這句話,我們就放心了。”
李向明繼續在村落裡走訪,每到一處,他都耐心地聽取農民們的意見和建議。
在一家小院前,李向明遇到了正在給菜地澆水的王大娘。
王大娘是個熱心腸,她停下手中的活,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笑著和李向明打招呼。
“王大娘,您用咱們廠的肥料效果怎麼樣?”
李向明微笑著問,同時遞上了自己的筆記本和筆。
王大娘想了想,然後認真地說:“效果不錯,就是有時候覺得味兒有點兒大,孩子們不喜歡。”
李向明點了點頭,迅速在筆記本上記下:“肥料氣味需改善。”
他繼續詢問:“那您覺得肥料的包裝怎麼樣?使用起來方便嗎?”
王大娘擺弄了一下手中的肥料袋,回答說:“包裝還行,就是口子太小,倒起來有點兒費勁。”
李向明再次記錄下王大娘的意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這些細節的重視。
他知道,即使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也可能影響到農民的使用體驗和肥料的效果。
接著,李向明又走訪了幾戶農家,每到一處,他都會耐心地聽取農民們的意見和建議。
他詢問了肥料的溶解速度、施用後的作物生長情況,以及是否有任何副作用。
農民們對李向明的認真態度感到驚訝,也更加願意分享他們的真實體驗。
又來到一處農民家外麵,李向明知道這家主人姓趙,是個老人家,他將自行車靠在老趙家院子的籬笆上,確保它不會倒下。
他的腳步輕快,帶著一種廠長特有的自信與謙遜。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給他的身影鍍上了一層金邊。
他走向老趙,聲音溫和而有力:“趙伯,您最近身體可好?”
老趙抬起頭,他的臉上布滿了歲月的溝壑,但笑容依舊溫暖:“向明來了,我身體好著呢。你可是大忙人,今天怎麼有空來我這小院?”
李向明微笑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老趙的尊重:“趙伯,我今天是特地來向您請教的。您經驗豐富,對土地了解得深。”
老趙放下手中的鋤頭,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示意李向明坐下:“彆站著,咱們坐下聊。”
兩人坐在院子的木凳上,李向明打開筆記本,他的手指在紙麵上輕輕滑過,然後拿起筆,準備記錄。
他的眼神專注,每一個問題都顯得那麼重要:“趙伯,您用的我們廠的肥料,溶解速度怎麼樣?是不是能夠快速被土壤吸收?”
老趙沉思了一會兒,他的眉頭微微皺起,似乎在回憶肥料使用時的情景:“溶解速度還可以,就是有時候遇到乾旱天,溶解得慢一些。”
李向明認真地點了點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我記下了,我們會考慮在配方中加入一些助溶劑,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
他接著問:“施用後的作物生長情況如何?您覺得肥料的效果持續了多久?”
老趙指了指院子裡的一片玉米地,那些玉米稈壯實,葉片綠得發亮:“你看,那些玉米就是用了你們肥料的,長得不錯。不過,我覺得效果大概持續了一個月左右,後麵就不太明顯了。”
李向明再次記錄下這些寶貴的信息,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工作的認真和對農民的尊重:“謝謝
您,趙伯,這些信息對我們很重要。”
老趙擺了擺手,他的臉上露出了樸實的笑容:“向明,你太客氣了。你們能來聽聽我們的意見,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尊重。”
李向明收起筆記本,他的心中充滿了感激。他知道,這些來自一線的反饋,對於改進產品,提高農作物產量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