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雜交小麥的信心和對未來的期待,在李向明的帶領下,他們將用勤勞的雙手,種出一片片金黃的麥田,為國家的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李向明和他的團隊成員們忙碌地穿梭於中原地區的各個公社和農田。
他們組織了一場場技術培訓會,向農民們傳授雜交小麥的種植技術。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李向明和他的團隊成員們像一群不知疲倦的蜜蜂,忙碌地穿梭於中原地區的各個公社和農田。
他們的身影出現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甚至農戶的家中,隻為將雜交小麥的種植技術傳授給更多的農民。
他們組織了一場場技術培訓會,會場有時是公社的大會議室,有時是村裡的小學教室,有時甚至是露天的田間地頭。
不管場地如何,隻要能容納下熱情的農民們,就是他們理想的課堂。
在培訓會上,李向明總是親自上陣,站在講台前,用他那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語言,為農民們講解雜交小麥的種種知識。
他沒有高深莫測的理論,沒有晦澀難懂的術語,有的隻是貼近農民生活、易於理解的話語。
他從雜交小麥的生長習性講起,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讓農民們明白這種小麥為何能在同樣的土地上帶來更多的收獲。
他說雜交小麥就像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無限的潛力。
它根係發達,能夠深入土壤吸收更多的養分和水分;葉片寬大,能夠進行更充分的光合作用,積累更多的能量;麥穗碩大,籽粒飽滿,能夠孕育出更多的生命。
他告訴農民們,雜交小麥之所以高產,是因為它集中了多個優良基因,就像一個家族中的優秀子孫,繼承了長輩們的優良品質,自然能夠出類拔萃。
他指著麥穗模型,講解小麥的生長周期,從播種到發芽,再到抽穗、灌漿,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就像養育一個孩子,需要精心嗬護才能茁壯成長。
他說播種就像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要選擇合適的土壤,施足底肥,為小麥的生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發芽就像孩子開始學走路,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要保持土壤濕潤,及時破除板結,讓幼苗順利出土;抽穗就像孩子進入青春期,生長迅速,需要大量的營養和水分,要合理追肥、灌溉,保證小麥的生長需求;灌漿就像孩子長身體,需要充足的陽光和養分,要防治病蟲害,保護好葉片,讓小麥能夠順利地將養分轉化為籽粒。
講到播種要點時,李向明更是細致入微。
他強調播種深度要適中,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就像給小麥蓋被子,太厚了它喘不過氣,太薄了又容易受凍。
他告訴大家,播種深度一般在3到5厘米之間,要根據土壤的質地和墒情來調整。
在沙土地上,可以適當深播,防止種子被風吹走;在黏土地上,要適當淺播,防止種子被悶死。
他還教農民們如何均勻播種,保證每一粒種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他用簡單的工具,比如竹竿和繩子,現場演示如何測量行距和株距,讓農民們直觀地感受到科學播種的魅力。
他告訴大家,合理的行距和株距能夠保證小麥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從而增加產量。
田間管理是雜交小麥種植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李向明對此更是傾囊相授。
他站在麥田邊,望著眼前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眼神中滿是認真與專注。
微風輕拂,麥苗隨風搖曳,仿佛在向他訴說著生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