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將支架的一端插入田邊的泥土中,另一端則搭在水渠的邊緣,為水車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當一切都準備就緒後,他們將製作好的水車輪子安裝在支架上,輪子的底部輕輕觸碰到水渠中的水麵。
隨著水流的衝擊,水車緩緩地轉動起來,竹筒舀起的水從頂部的小孔中傾瀉而出,落在田間的麥苗上,為乾渴的麥田帶來了生命的甘霖。
看著水車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團隊成員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李向明站在一旁,望著那片被水滋潤的麥田,心中充滿了希望。
他知道,這個簡易的水車雖然看起來粗糙,卻承載著他們對豐收的渴望和對土地的熱愛。
在未來的日子裡,這個水車將成為他們與乾旱抗爭的有力武器,為雜交小麥的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個水車雖然看起來簡陋,但它的作用可不小。”李向明站在水車旁,望著緩緩轉動的輪子,眼中滿是自豪,“它可以利用水的自然流動,為我們節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保證了小麥的水分供應。”
農民們看到這些手工製作的種植工具,紛紛圍攏過來,臉上露出了驚訝和讚歎的表情。
他們沒有想到,在缺乏現代化設備的情況下,李向明和團隊還能想出這樣的好辦法。
一位老農握著李向明的手,激動地說:“李廠長,你們真是我們的大恩人啊!有了這些工具,我們種小麥就更方便了,產量也一定會提高的。”
李向明微笑著拍了拍老農的肩膀,語氣溫和而堅定:“鄉親們,這些工具隻是我們推廣雜交小麥種植的第一步。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還會不斷改進和創新,為你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支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雜交小麥種植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李向明和團隊的帶領下,農民們也積極參與到手工製作種植工具的行列中。
在李向明和團隊的帶領下,農民們也積極參與到手工製作種植工具的行列中。
他們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當地的材料,製作出了各種各樣的簡易工具:用竹片製作的麥穗剪刀、用木頭雕刻的麥稈捆綁器等。
這些工具雖然簡陋,但卻極大地提高了雜交小麥種植的效率,為農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公社的一處空地上,農民們圍坐在一起,手中拿著各式各樣的工具,正忙碌地製作著。
老王是村裡的木匠,他正專注地雕刻著一塊木頭。
隻見他眉頭微蹙,眼神專注地盯著手中的木頭,手中的刻刀在木頭上靈活地舞動著,木屑紛飛間,一個麥稈捆綁器的雛形逐漸顯現出來。
他不時地停下手中的刻刀,仔細地端詳著捆綁器的形狀,調整著雕刻的角度和力度,力求讓捆綁器更加精致、實用。
“老王,你這捆綁器做得真好啊!”
旁邊的李大娘忍不住誇讚道,她正用竹片製作著麥穗剪刀。
隻見她將竹片在火上烤軟,然後迅速地將其彎曲成剪刀的形狀,再用細繩將竹片固定住。
她的動作熟練而迅速,不一會兒,一把簡易的麥穗剪刀便製作完成了。
她拿起剪刀,輕輕地剪了一下麥穗,竹片製成的剪刀雖然沒有鐵製剪刀那麼鋒利,但剪起麥穗來卻也毫不費力。
“這都是李廠長教我們的,他可真是個能人啊!”
老王笑著說道,手中的刻刀仍在不停地雕刻著。
他抬起頭,望向不遠處的李向明,眼中滿是敬佩和感激。
李向明正站在一旁,微笑著看著大家製作工具,他的目光中充滿了欣慰和鼓勵。
“大家做得都很好,這些工具雖然簡單,但卻能大大提高我們的種植效率。”
李向明走上前來,拿起老王雕刻的捆綁器和李大娘製作的剪刀,仔細地觀察著。
他發現捆綁器的握柄處有些粗糙,便拿起砂紙輕輕地打磨起來,使其更加光滑舒適。
而剪刀的竹片連接處則有些鬆動,他便用細繩重新將其固定,使其更加牢固。
“李廠長,你快來看看這個!”
一位年輕的農民小李興奮地叫道,他正和幾個同伴一起製作一個簡易的木製播種機。
他們用木板拚接成一個長方形的箱子,作為播種機的主體,然後在箱子的底部安裝上幾個小輪子,使其能夠輕鬆地在田間移動。
小李拿起一個木製的漏鬥,將其固定在箱子的一端,漏鬥的底部則連接著一個木製的播種管,播種管上還安裝著一個木製的搖柄,用於控製種子的流出。
“這個播種機的設計很有創意,但要注意播種管的長度和角度,要確保種子能夠順利地播撒到田間。”
李向明仔細地檢查著播種機的每一個部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小李和同伴們認真地聽著,不時地點頭,表示會按照李廠長的建議進行改進。
在李向明和團隊的帶領下,農民們的手工製作熱情高漲,他們互相交流著製作經驗,分享著彼此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