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土專家”坐在前排,他們中有的戴著老花鏡,有的穿著沾滿泥土的工作服,每個人都帶著自己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
老王,作為其中一位“土專家”,他種了一輩子的地,對小麥的生長習性了如指掌。
他清了清嗓子,開始分享自己的經驗:“種地啊,得像照顧孩子一樣細心。這雜交小麥,雖說生命力強,但也得講究方法。播種的時候,我習慣用這個間距,既保證了通風透光,又能充分利用土地。”
他邊說邊用手比劃著,動作雖然簡單,卻透著一股子專業勁兒。
農民們聽得入神,不時地點頭。
一位年輕農民舉起手,興奮地問道:“老王叔,那要是遇到乾旱,咱這小麥咋辦呢?”
老王微微一笑,眼神中閃過一絲狡黠:“這乾旱啊,是老天爺給的考驗。我有個土辦法,就是在麥田裡挖些小水渠,旱的時候能引水灌溉,澇的時候又能排水。雖說費點事兒,但保住了莊稼,心裡就踏實。”
“老王叔,您這方法真不錯,我回去就試試。”
一位年輕農民興奮地說道,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對新技術的渴望。
老王笑著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一絲得意:“試試吧,不過記得要根據自家田地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每塊地的情況都不一樣。”
另一位“土專家”老李也站起身,他的臉上帶著一絲嚴肅,環顧四周後開口道:“鄉親們,咱們都知道,肥料對莊稼生長可重要了。可肥料緊俏,咱們得精打細算,不能浪費。”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畫了一個簡單的麥田圖:“咱們種雜交小麥,關鍵是要把有限的肥料用在刀刃上。我有個法子,就是把肥料集中施在麥苗根部周圍,這樣能讓麥苗更好地吸收養分,還能省下不少肥料。”
農民們聽得認真,不時點頭。一位年輕農民舉起手,問道:“老李,那要是肥料實在不夠,咋辦呢?”
老李想了想,回答道:“要是肥料不夠,咱們可以先保證關鍵時期的施肥。比如,在小麥拔節期和抽穗期,這兩個時期麥苗對肥料需求大,這時候得保證肥料供應。其他時候,能省則省。”
另一位中年農民皺著眉頭,輕聲問道:“老李,那要是連這兩個時期肥料都不夠呢?”
老李歎了口氣,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那咱們就得想辦法了。可以去河裡撈些淤泥,曬乾後撒在田裡,也能增加土壤肥力。雖然效果不如化肥,但總比沒有強。”
農民們聽後,紛紛交頭接耳,討論著自己公社田裡的情況。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認真和專注,仿佛在分享著各自的小秘密。
一位戴著草帽的老農,用手撓了撓頭,對旁邊的人說:“我們小隊那塊地,土質硬,去年收成就不咋地,要是肥料再不夠,可咋整啊?”
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焦慮,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擔憂。
旁邊的另一位農民,手裡拿著一頂破舊的布帽,邊聽邊點頭,說道:“老王說得對,得想個法子。我聽說,用點草木灰也能頂一陣子,雖然效果沒化肥好,但總比沒有強。”
他的聲音不高,卻透著一股子堅定,仿佛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線索。
不遠處,一位年輕的農民,臉上帶著一絲興奮,插話道:“我有個主意,咱們可以去河邊挖點淤泥,那淤泥肥得很,曬乾了撒到地裡,說不定能頂一陣子。”
他的眼睛裡閃爍著期待的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淤泥帶來的希望。
老農們聽了,紛紛點頭,有的還開始討論起具體的實施方法。
一位中年農民,手裡拿著一根旱煙,抽了一口,說道:“挖淤泥是個好主意,但得注意彆把河底挖得太深,不然會影響河水的流動。”
他的聲音沙啞,但語氣中帶著一絲經驗的沉澱。
另一位農民,手裡拿著一頂破舊的草帽,邊聽邊點頭,說道:“對,而且挖淤泥得挑個好天氣,不然曬不乾,就白費力氣了。”
他的臉上帶著一絲擔憂,但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期待。
在會議室的一角,一位年輕的農民小張,臉上帶著一絲猶豫,他輕輕扯了扯旁邊老王的衣袖,小聲問道:“老王叔,你說的那些方法聽起來都挺好,可我就是擔心,要是我們公社的田地太分散,挖淤泥、曬草木灰這些事兒,得花多少人力啊?”
老王轉過頭,看著小張,眼神中帶著一絲理解的笑意:“小張,這事兒吧,得大家齊心協力才行。咱們可以組織個互助小組,幾家一起乾,效率就高了。再說,為了莊稼,這點辛苦算啥?”
小張聽後,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他點了點頭:“那行,我回去就跟村裡的人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組織起來。”
不遠處,一位中年婦女,手裡拿著一塊破布,正擦拭著額頭上的汗水,她插話道:“我有個想法,咱們可以去問問村裡的老人,他們以前種地的時候,肯定有不少好法子。說不定能找出更省力的法子來。”
旁邊的幾位農民聽了,紛紛點頭,一位老農笑著說道:“對呀,我記起來了,以前我們用過一種‘綠肥’,就是把一些野草割下來,堆在田邊發酵,過段時間再撒到地裡,效果也不錯。”
中年婦女眼睛一亮,興奮地說:“那咱們就試試這個法子,既能節省肥料,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一舉兩得。”
李向明站在講台前,看著大家熱烈討論的場景,心中充滿了欣慰。
他知道,這些農民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發揮出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
他微笑著,輕輕鼓了鼓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鄉親們,大家的想法都很好,這些方法都很實用。咱們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困難。我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
李向明的話音剛落,會議室裡便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農民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對未來的希望和對李向明的信任。
老王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大聲說道:“李廠長說得對,咱們就得團結一心。我回去就組織人手,先把淤泥挖起來,曬乾了備用。”
小張也站了起來,他的臉上帶著一絲興奮:“老王叔,我跟你一起。咱們可以先從河邊的那塊地開始,那裡的淤泥最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