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斯年陪著她走到一中校門口,顧非寒早已等在那裡。
蘇小漓朝兩人淺淺一笑,轉身走進校門。
第一科,語文。
寫完名字和考號,她翻開最後一頁。
蘇小漓的習慣是先看作文題目,然後再轉頭回答前頭的基礎題。
好處大大的。
先看作文,潛意識會幫著提前思考起來,腹稿通常會在做完基礎題之後自動浮現。
題目:《樹木·森林·氣侯》
這個題目啊。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隻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條件。
如果溫度濕度適宜,樹木就迅速生長起來,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現,會使氣候變得更好。”
“這裡說的是一種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也有類似之處。
請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用上述現象作比喻,發表自己的見解。全文不少於600字。副標題自定,寫在橫線上。”
一時間,蘇小漓頗有些感慨。
無數的信息瞬間湧入腦海,最清晰最醒目的,絕對是顧非寒助孟澤寧脫險一事。
孟澤寧、顧非寒、報社記者、每一位讀者,都隻是一棵“樹木”;
都身處於華國人才的這片“森林”中;
造就改革開放人才合理流動的“氣候”,也被無法阻擋的“大氣候、大趨勢”成全。
蘇小漓定定神,將作文細節完全托付給潛意識,翻過卷子,開始回答第一頁的第一道題目。
題量不算少,文言文也有些難度,閱讀題是篇說明文,居然和生物相關。
蘇小漓任清醒且略帶愉悅的意識,在心流中流淌。
下午化學,拿手科目、常規題量,對於她來說,隻屬於中等難度。
出了考場,幾個臉熟的同一考場的同學找到她,想要對答案。
之前蘇小漓的化學拿過滿分。
蘇小漓笑笑,“過去的都過去了,咱們積極準備明天的科目吧。”
婉拒。
總歸全部考完,學校也會下發參考答案,以備填報誌願用,現在她不想說什麼來影響彼此心境。
第二天,上午考數學,下午考英語。
英語她不擔心,數學確實有難度,幾乎不亞於之前做過的史上最難高考數學卷——1984年那份。
最後一道大題沒完全做出來,索性那道題不計入總分,她沒有死磕下去。
她儘量確保前頭的題能作對,隻是其他題也不簡單,大坑不少,小坑更多。
如果丟分,怕是數學怕會占大頭。
數學的收卷鈴聲響起,扣上AURORA筆帽之後,蘇小漓深深地呼出一口氣。
結束了就結束了,不必再多想,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隻是從考場出來後,身邊不少同學的眼圈都紅了。
也有直接被整崩潰的,哭得一塌糊塗。
陸斯年和顧非寒的眼神都有些擔憂,兩人看向蘇小漓,蘇小漓笑了笑,回給兩人一個安定的眼神。
第三天,上午考物理,下午考政治和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