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吃得開心了,心裡也就高興了,看到寧凡也就更順眼了,在這些學生們眼裡,寧凡簡直就成了一代明君,能夠和他們這些學生們把酒言歡,同席而坐,這就是禮賢下士的代表,有人感激涕零跪在地上痛哭不止。
當然也有些人不識顏色,跪在地上痛陳大豐帝的條條罪狀。
總之對於這場見麵會寧凡很滿意,他獲得了一張勸進書,而這些學生們則是獲得了通往了未來仕途的一張通行券。
雙方暫時達成了一致,也做好了一個很好的樣板和示範。
剛剛送走了這些太學生們,下午就有禮部的官員奉上了勸進書,接著就是兵部工部……六部的官員無一缺席。
到了第二天上午的時候,司禮監的太監匆匆送來了傳國玉璽,這就代表著皇權真正落在了寧凡的手中。
雖然現在他還沒有正式地稱帝登基,但是已經有了掌控局麵的大權了。
司禮監大太監和大內總管這兩個位置同等重要,但是寧凡一時間找不到信任的太監,就把這兩個位置同時給李春安來掌管了。
接下來幾天的時間,文武百官陸陸續續都上了勸進表,不管是內心裡還是表麵上,總有一部分人覺得寧凡是適合當這個皇帝的,畢竟現在大康內部也找不到幾個比寧凡更適合的了。
天安帝留下的皇子雖然不少,但是能夠掌控局麵手中又有兵權的人,鳳毛麟角,寧凡幾乎是給皇帝這個位置量身定做的。
等到文武百官都送上勸進表之後,內閣首輔程維代表內閣送上了最後一張勸進表。
至此,寧凡就算是集齊了七顆龍珠,終於要問鼎那個最高的王位了。
這個時候不是謙虛的時候,必須先要把皇帝正統握在手中,寧凡才有資格下達聖旨命令西北軍繼續堅守西北,這是他眼下最迫切的事情。
不得不說沒有經過戰火洗禮的京都,各部門的職能還是在運轉之中的,整個登基大典的運轉速度很快,甚至超乎寧凡的想象。
到了第六日,寧凡的登基大典已經正式準備完成了,隻等第二日寧凡加冕成為大康第一人。
漫天風雪之中,寧凡一步步走向了那個象征著大康最高權力的位置,但是他眼中此時卻滿滿都是堅定。
這個位置或許不重要,但是對於寧凡來說它是一條規則,他要用這條規則去約束彆人。
登基大典是一條繁瑣的程序,首先要念祭天的文章,然後又是各種繁文縟節,在整個過程之中,寧凡都是魂飛天外,在想著其他的事情。
等到典禮徹底完成已經是下午了,文武百官饑腸轆轆甚至能夠聽到眾人肚子咕嚕嚕的聲音,而寧凡自己也是感覺前心貼上了後背。
寧凡本來打算匆匆的結束這場繁文縟節的典禮,哪知道文武百官卻不乾了,這些人有自己的小九九。
在寧凡登上皇位之後,立即就收到了自己的第一封奏折。
奏折來自周國公周博,意思也很淺顯明白,意思就是他家有個女兒年方十八,貌美如花,現在寧凡缺個皇後,正好可以讓他的女兒進宮坐上這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