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凡有些關切地看著周群。
周群自打回到京都以來,幾乎沒有歇息的時候,他自從登上宰相的寶座之後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把整個京城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按照寧凡定下的方針,周群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官場改革。
所謂的官場改革,其實就是騰籠換鳥的意思。每一天都有一批官員被發配到各地,這些官員給他們一個虛職,讓他們去外地任職,其實暗中就是剝奪了這些人的權利,讓他們從養尊處優的京官直接變成了地方官員。
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門閥子弟,沒什麼學識,沒什麼能力,在朝廷裡混吃等死,壞事做絕,現在朝廷把他們發配出去,一個個都是叫苦不迭,叫苦連天,有人還沒走出京城,就乾脆辭了官職。
長途跋涉千裡迢迢,很多養尊處優的人根本受不了這個苦,甚至在半路上就會因為各種疾病而死掉了,所以很多人乾脆選擇辭官不乾。
周群遞上了自己精心準備的折子,而寧凡在仔細看了一會兒之後,臉上露出了舒展的神色,他拿起桌子上的毛筆輕輕地在上麵寫下了一行字。
“陛下,複興社的那些學員大多數其實不是太適合做官,他們太過於理想主義化了,讓他們坐上某個位置的話,很可能會太過於迂腐,而阻礙辦事效率。”
周群斟酌著字句,朝著寧凡建議。
其實在周群的心中,複興社的這群人的確是思想觀點很新穎,但是這些人同樣也有一個毛病,那就是眼高手低,他們每天談論的都是一些大事,一些國家大事,對於著眼於小處的一些事情,他們反而一竅不通,什麼都不知道。
“周先生,有的時候其實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這些人之所以不夠務實並不是說他們好高騖遠,而是他們是戰略層麵的思考者,而不是具體的政策執行者。”
寧凡對於這個問題倒是看得很開,一個國家總要有人抬頭仰望星空,總要有人眺望遠方,也總要有人注意腳下的路。
可能在周群這個善於乾事的人,眼中踏踏實實地為國家辦事才是最好的,但是在寧凡眼中也需要有一批有理想的有誌青年,把他們的理想傳播到各處思想的火種,就好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到處散落。
“思想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的思想要萌芽,要複蘇,靠的就是一些理論性的人才,這部分人其實也需要著重培養。”
寧凡心中其實也有一個雛形,那就是在大康的中央政府建立一級思想政治機構。
這個主要的思想政治機構就是為了編撰一套全新的思想體係,推而廣之,讓整個大康人都重新接受這種思想。
隻要統一了思想,讓整個大康上上下下團結一心,那麼大康將來要做什麼就很簡單了。
“陛下人的思想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難道每個人腦子裡想什麼東西咱們也需要知道,也需要去乾預嗎?”
有些時候周群對於寧凡的話,對於寧凡的所作所為也有不理解的地方,但是很多時候周群並不會直接去反對,而是會私下裡的請教。
“思想當然重要了,思想要比具體做事還要更加重要,思想是需要用來武裝頭腦的,如果有了統一的思想,大家就勁往一處使,但是如果沒有了統一的思想,那麼大家就是各自為戰,效率會大大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