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認知也是不同的,肯定是側重某個方麵的。像王錫爵對劉昊嘉的認知就是從治國理政方麵很認知的。而且幫助他建立這個認知的人不是彆人,正是張居正!
最開始他認識劉昊嘉的時候,還是劉昊嘉剛剛發明出牛痘防治天花的時候。那時候他對劉昊嘉的認知不過是一個膽大心細,還敢下注的破落勳貴!
但隨後劉昊嘉就一發而不可收拾了!他也不得不逐步提高了對劉昊嘉的關注。但是那時候的劉昊嘉對他來說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不過隨著劉昊嘉在京師當中逐步站穩腳跟時,他發現張居正居然在針對劉昊嘉,這讓他大為不解?堂堂一個首輔針對一個年輕人,這又是何苦呢?
可是在一次張居正,申時行和王錫爵三個人聚會的時候,話題不知不覺就落到了劉昊嘉身上!張居正明確告訴他們兩個人說道:“這個年輕人不是好相與的。他對文官充滿了敵意!而且聰慧且敢放手一搏,將來能對我等文官地位造成威脅的就隻有此人了!”
當時申時行和王錫爵兩個人還不以為然,反駁了這種想法。但是張居正卻點出了劉昊嘉所做幾件事情背後的深意,但卻依舊沒有點醒他們兩個人!
在他們看來,一個年輕人哪裡能看得那麼長遠,不過是誤打誤撞罷了!不過他們依舊是對劉昊嘉提高了警惕,因為張居正有一點無人能比,就是識人!
不說彆的,就說張居正身邊聚攏的人,幾乎全部都是發自內心願意變革的人。所以他的改革推行得極為順利。即使中間偶有風雨也不礙大局。再加上他本人手腕超群,有心人想搞事都掀不起風浪來!
再看王安石這個縣令!他占據高位之後,身邊聚攏的人差不多超過半數都是投機者!他們投身改革隻是為了高官厚祿而已,所以當王安石的改革一旦遇到挫折的時候,這些人就一哄而散,甚至是落井下石!所以他的變法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
就在王錫爵不在乎劉昊嘉的時候,他被最後事實打臉了!因為張居正所說的事情一一在驗證!比如說劉昊嘉利用錦衣衛和黑幫收保護費,張居正明確告訴王錫爵這是商稅的雛形。而且他還堅持住了!諸如此類的事情舉不勝舉,結果就讓劉昊嘉一直做到了國公爺的位置!
這期間王錫爵終於上位做了首輔,他就更體會到了帶領這個老大帝國前進的難處。所以對劉昊嘉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尤其是在劉昊嘉提出改革的整體方案之後,他更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王錫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這個方案真的能夠持續下去的話,大明無疑將會變得強大無比!但是偏偏王錫爵不能讓他這麼做!因為在這個方案當中,文官和士紳的作用被極大的拉低了,而且失去了很多的特權!所以這注定雙方隻能是分出勝負!
所以王錫爵對劉昊嘉最終的評價就是,執政方麵的能力與張太嶽不相上下,但是手段不夠圓滑。領兵能力在遠遠高於張太嶽,乃是數百年一見的奇才!
不過他並不懼怕劉昊嘉,因為隻要劉昊嘉還在朝廷當中行事,他就必須得按照朝廷中的規矩走下去。而在大明建國以來層層規矩的束縛下,想要發揮出百分之百的本事簡直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