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八兩銀子少,其實已經很高了!據史料記載,明代一個大人一年需要3.6石米,一個小孩需要1.8石米。如此看來,假設一個5口之家,兩個大人和三個小孩,一年需要食米12.6石,相當於13兩銀子。
而且明朝的米價一直處於變動之中,在戰亂和饑荒之年每石米在2兩銀子以上,而太平年間大約在1兩。更何況明代的百姓還有其他許多花費,米和食鹽兩項相加需要15兩,再加上其他的消費如柴、油、醬、醋、茶,還有祭祀、人情等,一年的開銷不低於20兩銀子,這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有不小的壓力。
同時隨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匠階層收入提高了,但也隻有少量技藝超群的人獲益,大部分雇工收入也僅比自耕農稍高。例如在明代萬曆年間的《工部廠庫須知》中記載,當時在宗人府從事“裱褙玉牒”的工匠,每月工食銀為1.5兩,全年收入在18兩左右,與自耕農的收入水平類似。而在南明弘光朝銀作局中工作的匠人,收入竟能達到“日給工食銀一錢二分”,折算全年收入在40兩以上。
再說普通官吏。官員作為社會的上流人群,不同於平民百姓,需要接觸應酬的都是有地位、有門麵的人,所以花費更高。
同時根據王世貞《觚不觚錄》記載,一個剛中進士的官員在京城生活,需要拜見朝廷重臣、宴請同僚、賞賜奴仆等,一年下來,至少需要一百兩銀子,正常為三百兩銀子,有的甚至需要六七百兩。
而一個地方官在平時需要支付衙門的費用以及家眷的費用,還有日常的應酬,一年大約需要50兩銀子。由此看來,即使是已考取功名的士大夫階層,同樣麵臨著很大的經濟困難。
所以當這些憲兵們真的領到沒克扣的八兩銀子時,一個個先是目瞪口呆,然後就歡聲雷動,拚命的誇獎劉昊嘉說話算數,並一個勁兒保證日後一定老實聽話!
拿到第一個月的餉銀之後再吃起酒來,眾人感覺便是暢快非凡,更是酒濃菜香!一時間操場上吆五喝六之聲不絕於耳,氣氛熱鬨至極!
而劉昊嘉端著一碗酒挨個桌子敬了一杯,得到了眾人的極大尊重!因為往日裡都是他們給上官敬酒,上官怎麼會放下身段給他們敬酒!所以所有人不分年齡大小全部起身不說,劉昊嘉隻是簡單抿一口酒,眾人已經將碗中的酒全部乾掉,並紛紛表示日後一定為大人馬首是瞻!
等劉昊嘉回到主桌上,孫參將已經喝的臉色見紅。他給劉昊嘉倒滿了酒之後身段:“劉總旗,我說你專門說讓他們拿現銀來,原來是為了發餉啊!”
劉昊嘉和孫參將碰了一下酒碗,抿了一口酒後說道:“兄弟們跟著我苦熬了一個月,總要看到點兒盼頭!再說還有這個機會拿到現銀,就直接給他們發了餉銀。”
孫參將見酒桌上隻有他們二人,其他幾個陪酒的都學著劉昊嘉的樣子給下麵敬酒,就毫不掩飾的說道:“劉總旗,餉銀你就這麼乾脆的發下去了,怎麼不抽水呀?而且我看你一點兒空額也沒吃,太可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