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禦前會議(1)(2 / 2)

然而,西夏的左廂監軍,似乎換了人。

而且,是一個用兵老辣的老將。

暫時還不知道其名字,但其用兵無比謹慎,在得知河東宋軍大舉出兵後,立刻收縮。

其基本放棄了寧西峰以東的所有寨堡、土地,將兵力收縮到以明堂川為核心的橫山地區。

這就是要誘敵深入,拉長宋軍的補給線,然後利用西夏的騎兵優勢,反複打擊宋軍後勤,甚至再來一次類似好水川一樣的圍殲。

所以,呂惠卿在掃蕩到寧西峰一帶,也沒有發現西夏軍隊的痕跡後,就果斷率部後撤並向北渡過窟野河,與從府州出來的折可行會師,然後緩緩後撤,退回窟野河的東岸。

到九月戊辰,行動結束。

根據呂惠卿的實封狀報告:前後凡六日,率軍過兩百裡,毀賊寨堡十餘,有二十餘大小羌部歸義,獲丁壯婦孺三千,牛羊牲畜數千。

而呂惠卿本人,並沒有宣布戰爭結束。

而是依舊命軍隊在窟野河、葭蘆寨、吳堡等地待機。

用他的話說,就是牽製西賊左廂,擇機再戰。

呂惠卿此番出戰,有沒有問題?

從軍事角度上來說,當然沒有問題。

甚至,值得稱讚、褒揚!

也符合呂惠卿這個人用兵的手法——自其出外以來,他在軍事上,就一直是秉持著消耗西賊的戰略思想。

他壓根不在乎斬獲,隻在乎在消耗中,能夠耗掉黨項人多少財富。

尤其是在河東的這幾年,他年年準時出兵擾耕。

其戰略思想就是,用大宋的錢帛來和黨項人對燒。

看看誰的錢多、糧多。

在戰略上來說,這當然沒有問題。

可軍事,從來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軍事問題。

軍事、政治,自古就不分家!

呂惠卿大舉出兵,卻一無所得,隻燒了西賊十幾個寨子,拐了三千多號羌人就退回了葭蘆寨。

他的敵人,能放過他?

於是,其軍報一入朝,禦史台就第一時間挑起來,開始猛烈彈劾。

哪怕趙煦發動汴京新報給他洗地,也洗不動。

沒辦法!

呂惠卿這一戰的意義,隻有真正懂宋夏戰爭相持的人才看得懂。

至於朝中大臣,有沒有懂的?

肯定有啊!

韓絳、呂公著,都是這方麵的專家。

然而問題在於,韓絳、呂公著憑什麼幫呂惠卿說話?

就算他們肯,彆人肯信嗎?

他們兩個但凡敢在這個問題上,給呂惠卿說半句好話,就等著被人扣帽子吧。

奸相、結黨、袒護……

烏鴉們會窮儘所有詞彙,將他們和呂惠卿綁定在一起。

宮中兩宮就一直很討厭呂惠卿。

若不是趙煦在中間加以遊說、解釋,又拉上了郭逵、李憲、梁從吉這些知兵的老將一起,拿著沙盤在宮中給兩宮解釋呂惠卿這一戰出兵的意義和所起到的作用。

恐怕這些彈章,在送到兩宮麵前的時候,兩宮就會借題發揮,趁機擼掉呂惠卿的河東經略安撫使一職,隨便找個地方,將他打發了。

即使如此,趙煦也知道,其實兩宮是不大相信他的解釋的。

兩宮純粹是因為他才對呂惠卿高抬貴手。

沒辦法!

不懂戰爭的人,是很難理解戰爭的。

在普羅大眾眼中,呂惠卿此戰,就是勞師動眾靡費錢糧,一無所得。

你說什麼消耗了西賊多少,牽製了西賊多少兵力?

你又沒有證據!

普羅大眾,更多的還是相信自己的直觀判斷。

故而,趙煦這邊的輿論壓力真的有點大。

沒辦法!

大宋王朝,雖然和漢唐一樣,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獨斷王朝。

可大宋又和漢唐不同。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下,皇帝個人自身的權力是受限的。

皇帝固然可以一意孤行。

但士大夫們,也可以擺爛對抗。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富弼做得,司馬光做得,王安石做得。

憑什麼彆人就做不得?

所以啊,想要士大夫們合作,皇帝就得讓渡權力,就得妥協,就得做出一個虛心納諫的態度,就得讓士大夫們的意見得到充分尊重。

為此,哪怕彆人的吐沫星子,都噴到臉上來了。

該忍還是得忍!

這是大宋王朝的體製所決定的。

是太祖、太宗立國以來,百十年來形成的政治生態所決定的。

所以,趙煦很清楚,他必須給出一個結束。

不能簡單的將所有彈章都留中就打發掉人。

彆人也不是傻子!

特彆是禦史台的烏鴉們!

是!

烏鴉們確實是皇帝豢養的鷹犬,專門給皇帝咬人和監視人的。

但,烏鴉們不是NPC,自己也是有追求的。

除了像鄧綰、蔡確這樣,早就打定了主意,隻想進步的禦史。

從範仲淹開始,禦史台的烏鴉們,就敢於和皇帝不合理的詔令、政策、決定做鬥爭。

罷官?貶黜?

無所謂!

對其中的一些理想主義者,這甚至可能會讓他們產生一種殉道的犧牲精神。

典型的例子就是傅堯俞。

為天下而貶官,甘之如飴,為萬民上表而罷黜,死得其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大宋養士百五十年,隻在今朝!

現在傅堯俞就坐鎮禦史台,這位鐵麵無私的中司,當年就以堅持立場,毫不動搖而聞名天下。

想要他在原則性的地方服軟?

趙煦感覺,搞不好傅堯俞一激動,就能在朝堂上吼出一句:蓋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趙煦深深的看了一眼韓絳。

他知道的,這位左相,是在給他遞梯子呢!

這是在讓他這個皇帝來解釋,當前的輿情。

回答朝野上下都在關心的一些問題。

特彆是,那些舊黨士大夫們普遍在關心的問題。

元祐新政,還能不能繼續保持?

陛下您現在這樣袒護呂惠卿,是打算將來親政後,走熙、豐的老路嗎?

這些問題,也是如今呂惠卿的事情,之所以鬨得這麼沸沸揚揚的原因。

沒有人是傻子!

明眼人都看出來了——上次張之諫的事情,還可以解釋成張之諫抗詔。

所以他該死,死的合情合理。

但這次就不一樣了!

完全不一樣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