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神聖,自有深意,臣惶恐……」
趙煦擺擺手,第一次打斷了他的話:「左相,皇考在日,曾與朕說過此事。」
呂公著一聽趙煦再次稱他左相,同時提起"皇考"。
立刻躬身,不敢再說了。
「皇考言:國朝祖宗以來,有三冗之弊……」
「而所謂三冗,雖為三事,實則乃一事也!」
趙煦看著呂公著,道:「就是國家承平日久,百姓繁衍生息,至元豐,天下百姓幾近萬萬之數!而這億兆生民卻被困於國朝二十四路十五府兩百三十八州三十七軍一千一百二十六縣之中!」
「平均每縣戶口,幾近十萬之眾!」
「如汴京,區區一隅,卻有百五十萬生民!」
「自古以來,戶口無複有我朝之盛者!」
「因此,方有三冗之弊!」
大宋的三冗,本質上來說,就是馬爾薩斯陷阱導致的!
中古的大宋,遇到了近現代的馬爾薩斯陷阱。
對於大宋而言,這是一個近乎無解的死循環。
無論新黨、舊黨,都被困在這個死循環裡麵。
所有人的一切努力,一切掙紮,其實都在加速這個循環。
比如說,當年範仲淹等人,發動慶曆興學運動,大興州郡教育
。
然後,天下諸路的發解試卷到飛起。
以至於,大宋不得不發明特奏名進士,來安撫
那些屢試不中的讀書人。
不止讀書人卷。
便是考上了進士的人也在卷。
大宋一個蘿卜一個坑,但位置卻相當有限。
文臣京朝官從仁廟開始,就一直在兩千八百人上下波動,選人則一直在一萬上下來回。
但,光是每三年的進士就有四百多。
此外,恩蔭、奏舉官,每年都有三四百人。
差遣是有限的,而官員卻在不斷增加。
大宋朝廷對此幾乎束手無策。
最後隻能是發明各種各樣的條貫,將官員的任職年限不斷下調。
一個縣令,常常才剛剛熟悉一下轄區情況,規劃好施政,朝廷的調令就來了。
因為,有幾十甚至上百人在汴京等著他離任。
熙寧興學之後,這個情況就更嚴重了。
士大夫越來越多,但差遣卻固定不變。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民間。
土地恒定不變,但人口卻在不斷增長。
於是大量百姓,湧入城市。
汴京城城外的九廂十四坊,現在已經隻有老天爺才知道,到底住了多少人?
也是因為城外的土地,被大量占據。
導致汴京菜價漲上天。
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條不斷收緊的繩索,死死的勒著大宋的脖子。
新黨上台,解決不了。
舊黨上台,還是無能為力。
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麵對這個局麵。
於是,新黨上台搞裁軍,希望解放財政,讓國家有錢來辦事。
而舊黨上台,就開始搞擴軍。
目的是,穩定城市,特彆是東南大城市的無業流民。
將其中的青壯強者,編入廂軍,讓他們餓不死,同時也不至於沒有事情可做,天天瞎想、亂想。
萬一想著想著,有人想通了,把旗一舉,這東南就要亂套了。
但,在現代留學十年的趙煦知道。
現在的大宋,所麵臨的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一個問題——產能過剩!亟需找到傾銷的地方!
無論是人口、官員還是商品,都需要找到一個傾銷的地方!
不然的話,這大宋王朝是吃棗藥丸的。
看著呂公著,趙煦輕聲道:「朕當時曾問過皇考……」
「朕問……」
「父皇所言,我朝二十四路十五府兩百三十八州之地,養不活這億兆生民,也給不了天下士大夫、讀書人一條出仕的康莊大道。」
「但,若我大宋有的不僅僅是二十四路十五府兩百三十八州之地呢?」
「若是有四十八路、九十六路甚至是一百二十八路呢?」
「如今的一切問題,豈非是迎刃而解?」
呂公著聽著,眼皮子跳個不停。
他本以為,先帝已經很激進了。
但他沒有想到,趙煦這個在外界眼中寬仁的少主。
比先帝激進了不知道多少倍!
與之一比,先帝屬於是老成穩重的溫和派了。
至少先帝,是不敢喊出讓大宋二十四路變成四十八路、九十六路乃至於一百二十八路這種話。
他連忙道:「陛下!」
「兵者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啊!」
他怕的就是這個!
窮兵黷武,最終隻能民不聊生。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