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朝奉大夫、龍圖閣待製、兵部尚書呂大防,大防為人謙和,學識淵博,為政寬和,大防又為陛下經筵近臣,備位左右,可堪宰執。”
“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集英殿侍講範純仁,亦可堪大任,純仁,故範文正公子也,陛下左右近臣,才學淵博,為政有聲,實可堪宰執。”
呂公著幾乎是一口氣將自己的推薦人選說完。
真的有些難為他了。
畢竟,不是什麼人都能在強忍著惡心的情況下,還能中氣十足的推薦著一個個大臣。
隻能說,沒辦法啊!
……
呂公著之後,司馬光、張璪陸續上前薦舉。
司馬光推薦的人選,和呂公著差不多。
除了將李常換成了工部尚書王存外,沒什麼變化。
王存,是慶曆六年的進士,也是舊黨在朝中的代言人。
熙寧變法時,強烈反對,但因為和王安石舊時關係不錯,所以兩人雖是政敵,但屬於那種君子和而不同的政敵。
王安石在朝時,沒有為難他。
但也沒有提拔他。
直到王安石辭相後,他才開始逐漸起勢,元豐以來,曆任國史編修、修起居注,右正言、翰林學士知製誥、權知開封府。
元豐八年,進樞密直學士,為兵部尚書。
趙煦即位後,改工部尚書,寄祿官升為朝議大夫。
但這個人有大缺點——他嚴重缺乏地方州郡和路一級的履曆。
他除了早年曾在地方為官外,一直在中樞。
雖然當過一年多的權知開封府,也做了一些事情。
但這並不能彌補他資序上的缺點。
所以希望渺茫。
中書侍郎張璪,則沒有出乎趙煦意料的,推薦了吏部尚書曾孝寬以及禮部尚書韓忠彥。
這完全符合他的人設。
在大事上,騎牆看風向,實在不行,就選一個不會得罪任何人,也不會有任何風險的選擇。
所以,這個張璪才會成為趙煦上上輩子,舊黨撬動新黨內鬥的抓手——另外一個是已經出知蘇州的韓縝。
趙煦在聽了張璪的推薦後,就意味深長的笑了一聲。
“這張邃明啊……”趙煦在心中搖頭:“與乃祖張洎一樣,都是蛇首兩端之人。”
這是張家人的常態了。
乃祖張洎是這個樣子,張璪還是這個樣子。
想當年,蘇大胡子和張璪可謂是至交好友。
就差斬雞頭結拜了。
然而,烏台詩案中,對蘇大胡子最狠不是李定,而是時任知諫院的張璪。
那架勢,都恨不得要將蘇大胡子處死,拿他的腦袋祭旗了。
反倒是,和蘇軾關係漸漸疏遠,甚至可能有了些小矛盾的章惇,不斷為蘇軾開脫。
過去被蘇軾天天罵的王安石也極力營救。
而等到趙煦的上上輩子,元祐時代,還是這個家夥,在舊黨上台後,就開始拚命靠攏,想要納投名狀,卻沒有想到彆人根本不要他。
利用完了,就直接給他扣了無數頂帽子,趕出了汴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