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慶關。
這座在連接應慶府南北的大道上,建造出來的雄關。
因為蒙元人對吳年的糧食、鹽巴、鐵礦石等大宗貨物的貿易封鎖。這座關隘平日裡,關門就是關閉的,不允許商人、旅人通過。
蒲古裡親自坐鎮關內,自己練武十分勤快。他麾下的千夫長們,則是把蒙元戰兵,操練的欲仙欲死。
七個千夫長的蒙元戰兵,戰鬥力非常強悍。
隨著蒲古裡的一聲令下,戰兵們精神抖擻,開始往關牆上搬運守城物資,箭矢、石塊、木頭、油鍋等堆積如山。
整座關隘,就像是一頭炸毛的刺蝟,等待著遼東猛虎一頭紮進來。
蒲古裡穿上了盔甲,左手握著腰間的刀柄,帶著數十名親兵走上關牆巡視,看著這堆積如山的守城物資,看著精神抖擻且士氣高昂的蒙元戰兵。
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之色,回過頭來對身旁的親兵說道:“有這樣的關隘,這樣的戰兵。何愁砸不死遼東猛虎?”
“傳令下去。讓火頭軍殺豬宰羊,拿出酒水,晚上犒賞兵丁。”
“是。”
親兵們昂首挺胸,紅光滿麵,士氣衝天。
不知不覺。金桓山已經死了許久,當初蒙元戰兵的戰敗頹廢,也已經消散一空了。
現在又是雄赳赳起來。
兩天後。
上午。
秋意高爽,微風徐徐。
一支龐大的軍隊,組成一條長龍,往北方而去。隊伍明顯分作前後兩隊,又細分為十隊。
“王”、“張”等大將的旌旗,列在前後。其餘千戶的旌旗,由本隊掌旗手扛著。
旌旗連綿,氣勢雄渾。
前部。
立著“吳”、“炎漢”兩麵大的旌旗,使得“王”字旌旗,顯得有些渺小。
吳年身穿盔甲,披著猩紅的披風,跨坐一匹遼東棗紅戰馬,與王貴一起策馬而行。
“將軍。前方就是黑熊穀了。”一名獵戶打扮,隨軍步行的中年男子,對吳年說道。
乃軍中向導。
而黑熊穀。位於應慶關的南方,兩者距離很近。是個很適合安營紮寨的地方。再向前就沒有合適的地方了。
“讓張聲負責安營紮寨。王貴。把你麾下的千戶重甲重斧兵,五個百戶的長矛兵,五個百戶的弓箭手拉出來。我們去應慶關挑戰。”
吳年揚起手中馬鞭,下令道。
“是。”
王貴與負責傳令的親兵齊齊應是了一聲,便下去做事了。不久後。吳年與王貴率領了兩個千戶的戰兵,舍棄了輜重,殺向了應慶關。
“果然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距離應慶關有三百步開外的地方,吳年坐在馬上,觀看應慶關,發出了一聲感慨。
上一次進攻琊縣、衝縣的時候,他也從這條路上走過。但是那個時候沒有應慶關。
現在這座關隘立在兩山之間,前邊城牆的長度很短,大概隻有一百五十米。
這樣一來,關隘的受力麵積很小。
而他彆說是隻有一個萬戶的戰兵了,就算是有十個萬戶的戰兵,也使不上力氣。
這座關隘的存在。
就像是以前他在北山堡與金桓山對峙的時候,形勢是一樣的。
而現在蒲古裡更占據優勢,因為應慶關隻有一個受力麵,而且蒲古裡的兵力足有七個千夫長。
正麵強攻,打十年都打不下這座關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