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
隔輩親。
吳彧又是個文靜寡言的。哪怕父子二人麵對麵,也蹦不出幾句話來。
但孫子不大一樣。
吳年看著虎頭虎腦,又活潑可愛的孫子,真想抱起他耍耍。
隻是這個時機,不是太好。
吳年與孫子說了幾句後,就把目光投向了群臣。最後,落在了內閣首輔劉知行的身上。
“劉卿。”吳年走了上去,伸手抓住了劉知行已經全白的鬢發。
時間過的可真是快啊。
李勇已經死了多年,卻仿佛還是昨日。
寡人的宰相也老了。
“陛下。”劉知行轉過頭看了看吳年的手,再抬頭看著一頭銀發的吳年,眼睛酸澀,微微躬身道。
此刻。
一切都在不言中。
二人君臣多年。
而這個時代,五十歲的人,稱知天命。
他們都已經年過五十,說難聽點,風燭殘年了。
吳年差點死在了雲貴。
而劉知行去年也病了一場,雖然救回來了,但是身體不如以前了。
但二人都是大丈夫。
很快就收起了心緒。吳年放開了劉知行的頭發,轉而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寡人在外,足食足兵。宰相之功也。”
“傳旨。賜宰相一子為郡侯,賜丹書鐵券,世襲罔替。”
吳年轉過頭來,對北條氏政說道。
“是。”北條氏政眼中露出羨慕之色,躬身應是。卻不是羨慕區區爵位,而是君王的肯定。
彆看他常在帷幄,出謀劃策。未來史書上,也能書寫下一筆。
但與劉知行相比,猶如螢火與皓月,他不值一提。
劉知行乃大功臣。
管仲、蕭何、諸葛亮這等人。
“陛下。”劉知行眉頭微微皺起,正想開口。吳年卻衝著他擺了擺手,說道:“有功就賞,有過則罰。這是國家法度。”
“劉卿不要壞了法度。”
隨即,吳年又抬頭對群臣說道:“諸卿也有功。當論功行賞。”
“多謝陛下。”群臣們齊齊躬身行禮,許多人都露出喜色。不是所有人都是劉知行。
已經位極人臣,功成名就了。
他們有人想獲得更高的官位,施展抱負。
有人想升官發財。
有人想養家糊口。
論功行賞,大部分人都喜歡。
吳年笑著點了點頭,然後對著孫子伸出了手。吳烈很是機靈的伸出手來,抓住了吳年寬闊的大手。
吳年牽著孫子的手,上了另外一輛馬車。
群臣無論文武,除了少數年老的,其餘人紛紛上馬,隨著禦駕一起,往都城而去。
漢朝尚武之風,可見一斑。
都城。
隨著基礎建設的完善,漢朝的物流能力,大幅度提升。
商業極為發達。
催生出了巨型城市。
畢竟。
城市越大,人口就越多。要養活這麼多的人口,就需要各地的糧食輸血。
物流通暢,糧食才能源源不斷供應京師。
如今的都城,人口已經不僅限於城中。挨著城牆,許多建築拔地而起。
既有民宅,也有商鋪,充滿了煙火氣息。
就像是一卷,展開的“清明上河圖”。
此宰相與天子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