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不懂花滑的門外漢, 都能輕易感受到紀和玉對足下這片冰場毫無保留的熱忱,與為之奉獻一生的決心,更何況是同樣愛著這個項目的裁判?
主裁判長卡爾斯忍不住在心裡回想自己第一次看到紀和玉的這支曲目時的感受。在大獎賽M國站上, 紀和玉在賽前摔了一跤,又是第一次在公開賽事上嘗試風格這樣特殊的曲目, 那時沒有人看好他, 但紀和玉最終用自己的實力與表現,證明了他們的輕慢和草率。
紀和玉眼下這場節目與之前相似又不同, 相似的, 是一樣獨一無二的風格以及一樣堅定不移的決心,不同的, 則是紀和玉那明顯的進步。僅僅是幾個月過去,他不僅在難度上一再提高, 在表現力上也同樣更進一步,簡直將一輪來自東方的美麗旭日展現得淋漓儘致。
古箏清脆悠揚的琴音成為曲目的主旋律, 誕生於東方的朝陽,為整個世界染上了一抹溫度。
踩著音樂的鼓點,紀和玉側身輕盈起跳,雙腿在空中交疊翻飛, 宛若一隻輕巧的蝴蝶,單足落冰的同時, 浮腿與冰麵保持平齊,上身也順勢前壓, 以“T”形的姿勢在冰麵上旋轉八周。
轉足八周後, 紀和玉一把攥住了自己的冰刀,彎折的腰腹、修長的大腿以及纖細的肩頸構成流暢而動人的曲線,完全將自己折成了一個沒有一絲棱角的圓弧。
俯拍視角裡, 紀和玉後.腰處那對若隱若現的鏤空,隨著這個甜甜圈旋轉的動作,將淺淺凹陷的腰.窩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麵前,讓人根本移不開目光。
冰麵旋轉的身影,曲線實在太過漂亮,每一道隆起或凹下的弧度都仿佛是造物主的恩賜,非是造物主對紀和玉的恩賜,而是造物主對整個世界的恩賜,是無私的造物主給所有渴望著爛漫與美的人們的、無比珍貴的禮物。
保持甜甜圈旋轉的姿勢轉足八周,紀和玉浮腿向後上方踢起,同時手也稍稍下移,一把握住了自己的小腿,上身與浮腿一齊拔高,直至將浮腿完全掰直,身體也向前軟塌成一道圓弧,從甜甜圈旋轉進入了燭台貝爾曼姿勢。
這個無比美麗,同時也無比殘酷的姿勢,在柔韌性極佳的紀和玉做來,仿佛完全褪去了“殘酷”,隻剩下美麗的那一部分。
實在是紀和玉的動作太輕盈,表情也太自如了。
燭台貝爾曼的殘酷性無與倫比,哪怕是以這個動作聞名的幾位年輕小女單,在比賽中做這個動作時也很難保持平靜,更不要說像紀和玉這樣唇邊還能噙著一絲笑意了。
這樣從容的動作,甚至給人以他根本就不是表情管理得好,而是他的確覺得這個動作毫不費力的錯覺。
但事實上,燭台貝爾曼的難度擺在這裡,哪怕紀和玉的柔韌性已經開發到極致,在完成這個動作時也並非不痛,隻不過,他享受這樣的感覺,享受在自己摯愛一生的冰麵上揮灑汗水與熱血,甚至是疼痛的感覺。
殘酷與美麗在紀和玉的表演中完美交融,輕而易舉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甚至讓觀眾們下意識地放輕了呼吸,不願驚擾這樣驚心動魄的美麗。
灼灼燈光照耀在紀和玉那一身金紅色的考斯滕上,如同一位征戰沙場的名將身著鐵衣,映照出壯闊的山河萬朵,映照出浩渺的落日孤煙,映照出厚重的文化積澱。
再明亮的燈光,也不及冰麵上旋轉跳躍的身影萬分之一的耀眼。
這組butterfly跳接燕式、甜甜圈和燭台貝爾曼旋轉,本來是放在節目高.潮的“壓軸”動作,但紀和玉怕自己跳過4A後,沒有完成一組完美的跳接轉的體力,因此將這組動作提到了節目中場,幸而效果相當不錯,每一次旋轉姿態的改變都精準地卡上了音樂的節拍,這樣的改編絲毫不顯突兀。
“這是紀和玉標誌性的butterfly跳接燕式、甜甜圈和燭台貝爾曼旋轉,雖然男單的燭台貝爾曼已經問世近兩年,但依舊隻有我們的紀和玉選手能夠完成這個動作,”直播間裡,李諾的語氣頗為自豪,“這兩年來,不是沒有其他男單選手進行過燭台貝爾曼的嘗試,但這個動作對柔韌性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而男性的生理結構又限製了選手的發揮,哪怕是從小開始訓練的,還未發育的、肌肉和韌帶可塑性更強的青年組小選手,也沒有人成功攻克這一旋轉,當然,這組旋轉的定級也是無可爭議的最高級4級。”
隨著燭台貝爾曼周數的轉足,自由滑也終於進入後半場,所有跳躍有了10%的bv加分。
體能的消耗與供氧的不足令紀和玉的胸口起伏漸漸劇烈,但他的狀態卻更加飽滿,精神也更為緊繃。
在輕快的鼓點裡,紀和玉以左後內刃向前滑行,接著又卡著音樂的節拍,右刀齒點冰起跳,雙手上舉,高高躍起,在騰空至最高點時開始轉體。
一周、兩周、三周、四周——
右後外刃穩穩落冰,揚起的輕薄冰屑如淡淡霧靄,不僅未能遮蔽旭日的光華,反而稍稍軟化了熾熱的日光,令祂壯闊的美愈發有了幾分半露半掩的動人。
落冰的那一刹那,紀和玉直接蹬冰起跳,在空中轉體半周後,左後內刃落冰,踩準了下一個音樂錨點,右刀齒再度點冰躍起,轉體三周,右後外刃穩穩落冰。
一組4F+1EU+3F的三連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