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冰中的紅樓(1 / 2)

天下碼頭,物所出所聚集處,蘇杭之幣,淮陰之糧,維揚之鹽,臨清濟寧之貨,徐州之車騾,京師城隍,燈市之古董,無錫之米,建陽之書,浮梁之瓷,寧台之鯗,香山之番舶,廣陵之姬,溫州之漆器,甲於海外也。

當宋行乘船南下,來到漳州月港時,一下船就看到了如《廣誌繹》中所描述的那般繁榮景象。

終南明一朝,海上貿易的禁止與開放,一直貫穿明朝數百年的統治,明太祖建國時為防軍閥餘黨和海盜,下令片板不得下海。

後世子孫,多有反複,一直在禁海和開放海貿之間搖擺不定,直到神宗父親隆慶朝,允許民間商人赴海外經商,才算是正式開通了海上貿易的關卡。

到了神宗年間,隨著國力強盛,加上海上貿易帶來的巨大利潤,南明與海外的貿易達到頂峰。

中原之地的茶葉,米鹽,絲綢,瓷器,多達數百種商品在月港交易,扶桑,南洋等地的貴重金屬,香料,獸皮等土特產也通過這裡運往中原內陸。

除此之外,南明還通過貿易征收了大量的稅賦,讓月港一躍成為全國最繁華的港口。

背著長劍走下帆船的宋行,隱藏在洶湧的人流中,並未引來太多的關注,月港的繁華,造就了每天巨大的人流量,也不會有太嚴格的檢查,交了入城稅,很簡單的入了城。

進入城內,宋行發現這裡比碼頭更加的熱鬨繁華,人群中身穿各族服飾的漢人,扶桑人,東洋人穿梭在人流中,或是叫賣,或是采購,卻全都行色匆匆,眾生百態。

根據碧蛇神君呈上的筆錄中,宋行順著閩江一路順水而下,來到這座依附於月港而誕生的小城。

百年滄桑,物是人非,宋行在城中多番打聽,卻始終沒有繡玉穀的消息,讓他一度懷疑是不是來錯了地方。

宋行索性趁著夜色,翻牆進入縣衙,找到了縣衙中記載風土人情的縣誌,才終於重新有了新的線索。

“明嘉靖三十六年,是歲也,適逢地龍翻身,三州之地竭,水出地動,城郭室屋多崩,壓殺人兩千七百九十二,城中官寺民舍皆頓,縣易處,更築城郭。”

宋行又翻出縣誌中關於山川地理的造冊,結合縣誌記載,終於鎖定了數十年前在地震中毀滅的原縣城舊址。

根據起居筆錄中隻言片語的描述,宋行又查訪方圓五十裡內,終於在三日後,找到一處與筆錄中記載頗為吻合的山穀。

山路崎嶇,道路險阻,若非宋行身居上乘武功,肉身修為更是抱丹聖胎,加上刻意找尋,一般人真的難以發現這群山盆地中的山穀。

進入穀中,林木茂密,雜草叢生,一條瀑布從山頂直泄而下,貫穿整座山穀,讓整座山穀都帶著絲絲涼意。

宋行大步前行,山穀中地勢越發的險峻,時不時會出現一兩處懸崖斷壁,讓人望而生畏,宋行卻愈發肯定自己找對了地方。

腳下發力,宋行步履輕快,如履平地,輕鬆翻越一處處險地,終於在一處山崖縫隙中停下,仔細打量了會後,毫不猶豫鑽了進去。

又前進了差不多百米,眼前一亮,赫然來到另外一處山穀中。

這才是真正的繡玉穀,穀中藏穀,才是移花宮真正的所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