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不知道賀知章在想什麼。
她這一刻的心思隻是有些果然如此的感慨。
在前日與賀知章交談完之後,李長安就已經知道此事不會成功了。
國庫裡的錢都已經規劃好了去處,賀知章用幾句話哪能改變它們去處呢。
李隆基這後半輩子都不會見到被洪水衝垮的屋舍,可長生殿是實打實他往後要居住的宮殿。
李長安絲毫都不奇怪李隆基的選擇。
聽到賀知章的詢問,李長安也沒有隱瞞:“我已經寫信送去了荊州,從荊州調一批糧食先運到洛陽。”
“公主想要施粥放糧?”
遇到天災人禍,有部分有點良心的權貴會搭個棚子給災民施粥。儘管這個想法有些天真,但賀知章已經很滿足了,起碼李長安還想到了百姓,而不是第一時間想著權力爭奪。
李長安看了一眼賀知章,慢吞吞道:“我調了一萬石糧食。”
而且這還隻是第一批。
後麵半句話李長安就沒有說出來了,儘管今日賀知章能出現在她的書房中就已經說明了賀知章的立場偏向了她,可畢竟偏向不等於投誠,李長安願意給賀知章透一點口風——也就僅限於一點。
賀知章有些驚訝:“竟有一萬石糧食。”
大唐每年的稅收在糧食這一塊上每年能收粟二千五百餘萬石,折合每個縣一點七萬石粟米。當然不能用平均來算,畢竟像涼州這樣的荒蠻之地一年很可能一個縣連三千石粟都收不上來,甚至大部分還要倒貼給糧,而荊州這樣的富饒之地,一個縣能繳納兩到四萬石糧食,江淮之地魚米之鄉和川蜀天府之國有些富饒的縣一年甚至能繳納七萬石糧食。
不過就算在荊州之地,一萬石糧食也是一個小些的縣半年的稅賦了。
“而且我也不打算施粥。”李長安聳聳肩,“若是水災發生六七月,那正好是莊稼長成的時候,洪水衝毀了他們的田地和屋舍,隻是單純施舍一碗粥無濟於事。”
“賑災,不僅是要讓災民三天不被餓死,而是應當讓災民一年不被餓死,撐過沒有收入的這一年。”
這番說法倒是新奇,賀知章心想。
賀知章沒有在地方為官經曆,他考中狀元後為國子四門博士,後來又曾擔任過禮部侍郎和工部尚書,年老時便進了秘書監養老。
可對於該如何賑災,賀知章也知曉一些。
賑災無非也就是在天災發生後,朝廷撥錢撥糧派遣官員分發給受災百姓。因為其中空子大,所以時常有官員下吞上瞞,從中貪汙。
朝廷也隻管百姓一時餓不死,至於田地毀壞一整年顆粒無收百姓怎麼活過這一年……平時沒有天災的時候,年年也餓死那麼多百姓,平時都管不過來,運氣不好遇到天災更管不過來。
賀知章捋捋胡須:“公主欲如何賑災?”
“先買一塊地,然後建工廠,我還打算再建一個貿易市場。”李長安道。
賀知章覺得自己是不是年紀太大了,要不然李長安說的話他怎麼聽不懂呢。
李長安看著賀知章的表情,開口解釋道:“貿易市場就是東市西市,隻是東市西市中各個店鋪主要是將貨物賣給百姓,我打算建造的這個貿易市場是一個大商人將貨物賣給許多個小商人,這些小商人在將貨物運到各個城市中買賣。”
“工廠,就是工坊,雇傭百姓為我做工。”
洛陽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再加上挨著河流和有洛陽城這座僅次於長安的大唐第二大消費市場,其實很適合發展工商業。
賀知章似懂非懂。
李長安再簡化一點:“以工代賑,我雇傭災民為我建造廠房,為我做工,我給他們發糧食發工錢,我得到了廠房和貨物,災民得到了錢和糧食。”
賀知章聽懂了。
“這倒是個好法子,隻是小小一個那什麼工廠,恐怕收攏不了太多災民。”賀知章輕輕歎了口氣。
他也見過東市這些店鋪雇傭工人乾活,就算是都是最大的店鋪,也隻是雇用了二十幾個百姓乾活。
水災一旦發生,受災者少則數千,多則數萬,哪裡是李長安一個人能養得起的。
李長安深吸一口氣,看著已經八十歲的賀知章,告訴自己三年一個代溝,賀知章這個年紀理解不了她的意思也很正常。
畢竟時代局限在這,一般唐朝人也沒法想象一個大工廠可以有數萬工人。
既然溝通不了那就不溝通,就算是想法溝通不了,也不耽誤李長安用賀知章。
李長安緩緩吐了口氣:“我想要在洛陽城周遭買一塊地,賀監可有門路?”
賀知章略微思索片刻:“我願為公主引薦汝陽王和洛陽左率府長史張旭。”
洛陽轄區內有一縣名為汝陽縣,緊挨著伊川縣,正是汝陽王的封地。
賀知章願意為李長安引薦其他官員,已經代表了一些東西。
哪怕作為太子賓客,賀知章先前也從未給太子李嶼引薦過自己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