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登上王位後,眾諸侯和百官都來朝賀。完畢後,平王宣召申伯上殿,說道:“我作為一個被廢棄的人,能夠繼承王位,都是因為舅舅您的力量。”於是,他晉升申伯的爵位為申公。申伯謙虛地推辭道:“賞罰不分明,國政不清明,鎬京雖然滅亡後又重新建立了,但這都是各位諸侯勤勞王的功勞。我作為臣子,不能禁止犬戎的入侵,給先王帶來了罪責,我應該死一萬次。我怎麼敢接受這份賞賜呢?”申伯堅決推辭了三次,最後平王答應恢複他的侯爵地位。
衛武公繼續奏道:“褒姒和她的兒子倚仗寵幸,進行**行為。虢石父、尹球等人欺君誤國,雖然已經死去,也應該被追究責任。”平王一一批準了這些奏章。
衛國的國君進爵成為公爵;晉國的國君仇獲得了河內附庸之地的封賞。在王位之爭中,鄭伯友去世了。平王追贈他為桓,鄭世子掘突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成為新的鄭伯,並被授予一千頃的祀田。秦國原本是一個附庸國,但是因為其支持平王登基,被封為秦伯,成為列於諸侯之中的國家。小周公被任命為太宰。太子宜臼的母親申後被封為太後;褒姒和伯服都被貶為庶民。對於虢石父、尹球、祭公,平王考慮到他們的祖先曾經為國家做出過貢獻,而且他們也在王位之爭中失去了生命,因此隻是削減了他們個人的爵位,但是仍然允許他們的子孫繼承爵位。又發布了一份安民榜,用來安撫京師中被害的百姓。同時,還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邀請群臣共同參加,大家暢所欲言,飲酒歡慶,最後儘歡而散。這裡有一首詩作為證:“百官此日逢恩主,萬姓今朝喜太平。自是累朝功德厚,山河再整望中興。”
第二天,各諸侯前來向平王表達感謝之意。平王重新封衛侯為司徒,鄭國的掘突為卿士,留在朝廷與太宰咺一起輔佐政務。僅有申國和晉國兩位君主,因為他們的國家靠近犬戎和狄人的邊境,所以向平王告彆後返回了各自
的國家。申侯見到鄭國的世子突如其來地表現得非常英勇,於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個女子就是後來的武薑。這句話可以不細講。
話說犬戎自從到鎬京擾亂一番後,深諳中原的軍事路線,雖然被各諸侯驅逐出城,但是他們的鋒芒並沒有被挫折,而且他們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懷著怨恨之心,於是發動大規模的入侵,侵占了周朝的領土。岐豐之地,一半已經被犬戎占領,越來越靠近中原的都城鎬京,烽火連綿不斷,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自從宮殿被燒毀後,十之五六都消失了,剩下的隻是頹敗的牆壁和破敗的棟梁,景象十分淒涼。**王因為府庫空虛,沒有足夠的財力來建造宮殿,同時擔心犬戎隨時可能會入侵,因此他開始考慮將都城遷到洛邑。
**王在一天早朝結束後,對群臣說:“過去,我們的祖先成王在定都鎬京之後,又營建了洛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群臣一起回答說:“洛邑是天下的中心,四麵八方的國家都會來朝見,道路交通也十分便利。因此,當年成王命召公管理,周公興建宮殿,稱作東都。它的宮殿規製與首都鎬京相同,每年朝會之際,天子會前往東都接見諸侯。這是以便民為出發點的政策。”
平王說道:“如今犬戎已經逼近鎬京,災禍隨時可能發生,我想要將都城遷到洛邑如何?”太宰咺進言道:“現在宮殿已經被燒毀,重建十分不易,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還讓百姓備受痛苦和抱怨。犬戎借機發動進攻,我們如何能夠抵禦呢?因此,遷都到洛邑實際上是最好的選擇。”兩班文武官員都對犬戎感到擔憂,一齊說道:“太宰所說的話是正確的。”
但是司徒衛武公低頭歎息不止,平王問道:“老司徒為什麼不發表意見呢?”武公這時候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說道:“老臣已經九十多歲了,感謝君王不棄鴻基,讓老臣做了六卿之一。如果我知道危險而不說,那就是不忠於君王了。如果違背了大家的意見而發表自己的看法,那就會失去朋友。但是,寧可得罪朋友,也不敢得罪君王。鎬京城左邊有崤山和函穀關,右邊有隴山和蜀地,地勢險要,山川縱橫,土地肥沃,延伸千裡。這是天下最美的地方,無人能比。洛邑雖然位於天下的中心,但其地勢平坦,四麵容易受到敵人的攻擊。因此,先王雖然建立了兩個都城,但仍然以西京鎬京為主要居所,以振奮天下的精神,同時留下東都洛邑,以便在必要時進行巡防。如果我們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