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演義》全本免費閱讀 []
管夷吾已經進入朝廷,他跪地磕頭謝罪。桓公親自扶起他,並賜他坐位。管夷吾說:“我原本是被俘虜的囚犯,能夠被赦免死罪已經萬幸了,怎麼敢接受如此殊榮?”桓公說:“我有問題要問你,你必須坐下來才能回答。”於是管夷吾再次行禮後就坐了下來。桓公說:“齊國是一個擁有千輛戰車的國家,先君僖公憑借威望使諸侯臣服,被稱為小霸。自從先襄公執政以來,政令無常,導致了國家的動蕩。我接手治理這個國家,人心尚未穩定,國家勢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現在我想整頓國家**,製定法規,恢複秩序,應該從哪裡開始?”管夷吾回答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支柱。如果這四個支柱不穩定,國家就會滅亡。現在您想要製定國家的規章製度,就必須重視這四個支柱,讓人民能夠明白它們的重要性。隻有這樣,國家的製度才能得以建立,國家的力量才會恢複和振興。”桓公問道:“如何才能使人民遵守規章製度呢?”管夷吾回答說:“如果要讓人民遵守規章製度,首先必須要愛護人民,而後才能有辦法來對待他們。”桓公問:“那麼,怎樣才是愛護民眾的方法呢?”夷吾回答說:“君主要管理好公族,家族要管理好家族,彼此相互支持,共享利益,這樣民眾就會相互親近。對過去的罪行進行赦免,修複舊的家族體係,為無後的人立下後代,這樣民眾就會繁衍生息。減輕刑罰,減少賦稅,這樣民眾就會富裕。選拔賢能之士,讓他們在國家中進行教育,這樣民眾就會知書達理。發布命令後堅定執行,不輕易更改,這樣民眾就會遵紀守法:這些都是愛護民眾的方法。”桓公問:“關愛民眾的方法已經實行了,那麼治理民眾的方法應該是怎樣的呢?”夷吾回答說:“士、農、工、商是四種基本的民眾。士人的後代通常繼續做士人,農民的後代通常繼續做農民,工人和商人的後代也各自繼續從事他們的職業。讓他們習慣於自己的職業,安心於自己的職業,不改變他們的職業,那麼民眾自然會安定下來。”桓公問:“民眾已經安定了,但如果武器和軍隊不夠,那怎麼辦呢?”管夷吾回答說:“如果想要充實武器和軍隊,就應該製定贖刑製度:重罪可以用犀甲和一柄戟來贖罪,輕罪可以用鞼盾和一柄戟來贖罪,小罪可以分彆繳納一定的金錢,對於有疑慮的罪行可以寬恕,對於訴訟理由相等的人,可以讓他們繳納一定數量的箭矢,允許他們和解。收聚起來的金錢,好的可以用來鑄造劍和戟,試驗其在犬馬身上的效果。不好的可以用來鑄造鋤頭、斤、欘等農具,試驗其在土地上的效果。”桓公問:“武器和軍隊的問題解決了,但如果財政資金不足,那怎麼辦呢?”夷吾回答說:“可以開采礦山,熔煉金屬來製造貨幣,也可以煮海製鹽,這樣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這些利潤可以通行於天下。同時,可以收購天下各種低價的物品進行儲存,然後適時進行貿易。設置三百個女閭(妓院),以便於商人的往來,讓商人們感到賓至如歸,各種商品都會彙集於此,我們可以因此對他們進行征稅,以補充軍費。這樣,財政資金就可以充足了。”桓公問道:“如果財政預算已經充足,但軍隊的數量不夠,軍隊的力量不強,該怎麼辦呢?”管夷吾回答說:“在軍隊中,重要的是要有精良的士兵,而不是數量眾多。士兵必須要有強大的意誌和心理素質,而不是單純依賴肌肉力量。如果您整頓軍隊,修整武器裝備,那麼全國的諸侯也會這樣做,但我從未見諸侯的軍隊因此而獲得勝利。如果您想要強大的軍隊,最好的方法就是默默地修整武器裝備,不要讓彆人知道您的軍隊有多強大。我建議您在內政方麵努力,然後通過軍令來保障軍隊的實力。”桓公問:“國內政務應該如何處理呢?”夷吾回答說:“處理國內政務的方法是,將國家劃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業發達的鄉六個,士人(農民、士兵)為主的鄉十五個。工商業發達的地方可以保障財政充足,士人為主的地方能夠提供充足的兵源。”桓公問:“那如何保證兵源充足呢?”管夷吾回答說:“五家為一個軌,設有一個軌長。十個軌為一裡,裡設有一個司長。四個裡為一個連,連設有一個連長。十個連為一個鄉,鄉裡有一些優秀士人。這些人就是軍隊的長官。五家為一個軌,所以五個人為一個小隊,軌的長官帶領他們。十個軌為一裡,所以五十人為一個小軍,裡的長官帶領他們。四個裡為一個連,所以二百人為一個卒,連的長官帶領他們。十個連為一個鄉,所以二千人為一個旅,鄉的優秀士人帶領他們。五個鄉設立一個師,所以一萬人為一個軍,五個鄉的師長官帶領他們。十五個鄉可以提供三萬人,形成三個軍。國君領導中軍,高氏、國氏兩個家族各領導一個軍。在四季的空閒時間裡,進行田獵活動:春天稱為蒐獵,用來尋找未懷孕的野獸;夏天稱為苗獵,用來消除五穀的災害;秋天稱為獮獵,實行殺戮以順應秋天的氣息;冬天稱為狩獵,四麵圍守起來以宣布戰功,讓民眾習慣於軍事事務。因此,軍隊在裡巷中整頓,軍隊在郊區整頓,內部教育已經完成,無需下達遷徙的命令。同一軌的人們一起進行祭祀活動,共享福祉,死亡和喪事互相慰問,人與人之間互相扶持,家庭與家庭之間互相扶持,世代在同一地方居住,從
小就一起玩耍。所以在夜晚戰鬥時,人們可以聽到彼此的聲音,這樣可以讓隊伍保持有序;在白天戰鬥時,人們可以看到彼此,這樣可以讓隊伍保持不散。他們的快樂足以讓他們共同麵對生死。生活在一起時,大家共享快樂;死亡來臨時,大家共同悲傷;守護家園時,大家齊心協力;戰鬥時,大家共同變得更強大。有了這三萬人,就足以在天下橫行無阻了。”桓公問:“我們的軍力已經很強,可以征服天下的諸侯了嗎?”管夷吾對答說:“還不行。因為周朝還沒有滅亡,周圍的鄰國也沒有歸附,如果您想征服天下的諸侯,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周朝,與周圍的鄰國建立友好關係。”桓公問:“那應該怎麼做呢?”管夷吾回答說:“我們需要審視我們的邊界,歸還侵占的土地,用豐厚的禮物去拜訪問候各國,但不要接受他們的財物,這樣四鄰的國家就會親近我們。請您派出八十名遊士,配備車馬、衣裘,增加他們的資財,讓他們遊曆四方,去招攬天下的賢士。同時派人帶著財物去四方交易,了解上下的喜好。選擇那些有缺點的國家去攻擊,可以擴張我們的領土;選擇那些**、篡位、弑君的國家去討伐,可以樹立我們的威信。這樣,天下的諸侯就會紛紛來朝見齊國。然後您再率領諸侯去侍奉周室,讓他們儘職儘責地納貢,那麼王室就會尊重您。至於方伯這個稱號,您即使想推辭,也是不可能的。”桓公和管夷吾連續交談了三天三夜,每個字都彼此投機,一點也不覺得疲倦。
桓公非常高興。於是他齋戒三天,並在太廟向天地神明宣告,想要任命管夷吾為相國。但管夷吾推辭不接受。桓公說:“我采納了您的建議,想要實現我的誌向,所以想拜您為相國。為什麼您不接受呢?”管夷吾回答說:“我聽說大廈的建成,並非隻靠一棵樹的木材;大海的潤澤,並非隻靠一條河流的注入。如果您真的想要實現偉大的誌向,那麼就需要重用這五個傑出的人才。”桓公問:“那五位傑才是誰呢?”管夷吾回答說:“在禮儀升降、進退禮節方麵,我比不上隰朋,他應該被任命為大司行。在開墾荒地,擴大國土,**糧食,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方麵,我比不上寧越,他應該被任命為大司田。在平原上放牧,使戰車不致損壞,士兵不致疲勞,軍隊士氣旺盛,視死如歸方麵,我比不上王子成父,他應該被任命為大司馬。在公正審判,不殺無辜,不誣陷無罪之人方麵,我比不上賓須無,他應該被任命為大司理。在敢於犯顏直諫,忠誠無二,不避死亡,不畏富貴方麵,我比不上東郭牙,他應該被任命為大諫之官。如果您想治理國家,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