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天作孽,猶可違(1 / 2)

李二娘回過羅通,說媒不成功,羅通沒好氣地打發了她。

一文錢也不給,亂罵一通,氣得李二娘背地裡咒罵不已。

羅通去回羅奇才,這時縣學剛下課。

羅奇才在孔廟門口與縣學生員們邊走邊清談。

羅奇才振臂高呼,義憤填膺道:“諸位師弟,宛平縣內永定河淤塞。

宛平父老夜以繼日地勞作,在下實為憂心。

為此,特派家人也去服役,往社倉捐了銀子。

現下,在下願意親臨永定河勘察,上為縣衙朝廷分憂。

下為同鄉父老解難,此時不去,更待何時!”

“羅師兄真乃我輩楷模,我等也願出一份綿薄之力,捐些銀子為同鄉出力。”

“是啊,羅師兄實乃仁人誌士也!”

縣學師弟們對羅奇才十分崇拜,當然也有忌憚他權勢,阿諛奉承的。

“多謝!多謝!羅某愧不敢當!”

羅奇才哈哈笑道,彬彬有禮,一臉假裝謙讓的慚愧,然後他一收折扇。

拿出當年荊軻拜彆太子丹的慷慨悲壯,方巾飄飄、風度翩翩地走下石階。

期間,更有他的幾位同仁師兄弟,吹簫彈琴,為他送彆。

等上了馬車後,羅奇才臉上的悲壯刹那消失。

羅通上前來回稟,說秦家不允。

羅奇才聞言麵容淡淡,也不動氣。

他家財萬貫,要什麼樣的妻妾女人沒有?

緣由是他的口味的問題,他這年齡心性,玩得多了。

愈發對閨中處子興致不大,轉而對美婦、他人之妻情有獨鐘。

那日還以為秦可卿是男的,沒想到竟然是女兒身。

並且還嫁過人,雙層buff加成,自然就更對他口味了.......

“無妨,秦家此女,本公子勢在必得!”

羅奇才不容置疑地道,雙目仿佛閃爍著森冷的幽冥鬼火。

........

畢竟連續離家好幾日。

賈琮寫了一封信彙報行程,交給民信局的人寄回去,付了碎銀。

這晚鐵牛與他街中散心,又見到周六合喬裝打扮,路邊擺了個攤子出來算卦。

京師距離宛平,往返不過幾個時辰。

所以那天周六合跑到了西便門外,賈琮問他為何又出來。

周六合說治好母親的病、還要研讀四書,十兩銀子也不能長久。

順天社倉旁邊的茶館,賈琮靈機一動,忽然有個一連串的計謀.......

這周六合慣會裝神弄鬼的,而且此人有孝順之名,不難拉進自身陣營。

賈琮心中謀劃,便道:“兼達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是我疏忽了,兼達兄如果有意,可願經營鹽務為生?”

“啊?”

周六合聞言大驚:“景之兄萬萬不可,在下雖知你身世不凡。

隻是.......鹽,鐵,瓷,絲,茶曆來是官營的。

如此一來,我豈不成頂風作案?”

“這個你不用憂心,我取的是官方批示的鹽引,保準合法合規。

我擔心的是......你怕不怕因此經商影響到讀書的名聲?”

周六合一聽放下心來,笑道:“這倒不怕,不是也有士人暗中經商的麼。”

他感激的同時也驚詫不已,鹽引都能弄到,賈琮到底是什麼人?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賈琮手指輕敲桌麵:“不瞞兼達兄,小弟有個不情之請,過幾日還要你幫忙的。”

........

........

江南一介的鹽商,家有百萬的都算不上大富,頂多是個中產。

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任揚州巡鹽禦史。

而在天津府也有一個大鹽場:長蘆鹽場,此地也設有一個巡鹽禦史。

大楚朝的天津府屬京畿道,陳東生的巡按是順時針方向。

他剛來天津府不久,賈琮兩份加了秦業印章的書信,一前一後送到。

鹽的生產和販賣蘊含著巨大的暴利,是切切實實關係到民生的東西。

鹽的生產種類分為三種,海鹽、井鹽和池鹽。

天津府長蘆鹽場屬於海鹽,生產方法有煎有曬。

“水之就下如人心趨利.......昔日鯀用堵法。

大禹用分法,遂成大禹治水之美名.......

蓋欲先治水者,必先明水之性也:

欲其分而分之,欲其堵而堵之,欲其合而合之。

欲其直流而直流之.......此之所謂因勢利導、因地製宜.......”

天津府的欽差行轅,陳東生逐字逐句地看完賈琮的治水理論。

理論方麵,是了解自然,並且順應自然規律。

規律不可拂逆,隻能發現它並且利用它。

賈琮詳細說明束水攻沙、遙堤、減水壩的重要作用。

陳東生巡按畿輔,河道是早晚要監察的事兒。

尤其賈琮的後麵兩條,正中陳東生之心:河兵製與治河官員的離任責任製。

他是博覽群書的進士,不止精通製藝。

前朝的治河工程,貪汙橫行、徭役累民。

他在史書上是見到過的。

賈琮的河兵製與堡夫、閘夫、埽夫一起實行。

由朝廷撥款、國庫報銷。

楚朝如今沒有戰爭,國庫承擔是不成問題的。

賈琮提議由地方營兵擔任勞動力強的閘夫。

泛區民壯擔任堡夫、埽夫。

前者給銀一兩五錢,後者一兩。

而宛平縣正在實施的,雖然也是由朝廷撥款。

不過。

縣衙卻完全按照徭役攤派,河工得不到什麼,工作熱情可見一斑。

朝廷的撥款,一部分用來買材料是肯定的。

隻是還有一部分....卻是被官員一層層貪汙了。

無可置疑,工程款的貪汙,古今皆有。

官員離任責任製,對堤壩的穩固有多麼重要,更不用多贅述了。

“洞若觀火,大智若愚,這賈琮.......”

陳東生國字眉微擰,喃喃自語:“賈景之,當真可造之材啊!”

言罷。

他站身起來在大廳轉悠踱步,皺眉思索片刻:“區區永定河遠遠比不上黃河之水的泛濫。

尤其是在山東、河南、江南等地......賈琮的策劃,對黃河更適用。

河南的那位,快要進京了.......要是讓他看到了,定會拍案叫絕。”

想罷,陳東生又不禁感慨:“秦業啊秦業,我都有些妒忌你了,得此學生,夫複何求。”

再翻閱第二封書信,是一張委婉請求的鹽引。

先前有了治河策劃打頭,陳東生此時不多猶豫。

立即修書一封,行文天津巡鹽禦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