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穆罕默德餘蔭下,他的繼任者隻花了十年時間,就把強盛一時的波斯帝國滅了,順便把埃及吞了。
天高路遠,就算李玄霸拉著同樣開掛的一哥李世民,也不可能阻攔這位先知的開掛之路。
何況大唐也不可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插手如此遙遠的國家紛爭。大唐人自己現在都吃不上飯呢。
李玄霸想做的事,和曆史中的唐高宗差不多。
唐高宗時期已經對西域有所了解,所以試圖拉著波斯打西突厥。
哪知道波斯不僅自己廢拉不堪,也實在是打不過對麵開掛的,被阿拉伯帝國覆滅。唐朝甚至想幫波斯帝國複國,最終還是因為路途遙遠算了。
李玄霸想提前介入波斯帝國的政治鬥爭,看能不能給盛極而衰的庫思老一世注入一發強心劑,避免波斯帝國內亂。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不可避免,但有波斯帝國在大唐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當緩衝地帶,大唐處理西域會遊刃有餘許多。
何況古波斯自古以來就在那繁衍生息,大唐的舉動是正義的(正色)。波斯帝國後裔也一直在反抗阿拉伯帝國,會成功複國。
史書中清楚記載,吐蕃侵吞西域和西突厥反複興滅的背後,都與阿拉伯帝國有關。
在開元年間,阿拉伯帝國極其扶持的盟友,與歸服大唐的突厥進行了五次交戰。這五次類似於“代理人戰爭”的交鋒,大唐這一方皆勝,將阿拉伯帝國往東方擴張的計劃推後了近五十年。
但阿拉伯帝國處於攻勢,整體戰線是朝著東方不斷推進。
於是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大唐帝國軍隊和阿拉伯帝國軍隊在蔥嶺地區(今哈薩克斯坦)直接交手,大唐敗退。
著名史學家巴托爾德認為,此戰決定了中亞的命運,導致大唐將中亞讓給了阿拉伯人。
西方史學家多秉承這個觀點,並認為怛羅斯之戰和同年的大唐南詔平叛失敗,都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索之一。
近年來華國史學家根據最新史料反駁,此戰大唐雖然失敗,但這隻是雙方試探性攻擊,雙方都中止了大的繼續擴張,劃定了彼此勢力範圍,大唐和阿拉伯帝國雙方都沒有傷筋動骨,也沒有影響雙方關係。
不過四年後,即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由盛轉衰,吐蕃趁勢占領河西走廊,這才導致大唐在西域的勢力失守。
這場戰役的曆史地位究竟如何,李玄霸更傾向於自己國家
的曆史學家。但吐蕃的興盛和西突厥的複叛,背後有阿拉伯帝國的支持是肯定的。
如果能保住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麵臨阿拉伯帝國的壓力,會是大唐穩固的盟友。西突厥和吐蕃得不到阿拉伯帝國的支持。
大唐就算再次衰退,華夏隻有內憂少些外患,百姓受到的磨難或許會少一些。
甚至在沒有外患的前提下,說不定大唐能實現改革和中興,讓下一個大一統王朝到來前,不要經曆“五代十國”這個比“魏晉南北朝”更黑暗的時代。
未來的事李玄霸回去後會和一哥慢慢聊,李智雲和羅士信的小心臟還不能承受這麼大壓力。李玄霸隻說起將來經略西域,會用上西方這幾個大帝國的事。
“他們如突厥一樣,不能太強,也不能被滅,最好是永遠這樣僵持著,才會與我們友好相處。”李玄霸道,“突厥的地我們還能直接管轄,但西域太遠了,我們不能直接控製。所以必須讓他們主動與我們交好。”
李智雲連連咂舌:“三兄!我的三兄啊!現在還是大隋呢!一兄還沒當皇帝呢!掃滅天下都不知道會花多長時間,打敗東西突厥也不知道要花多長時間,你怎麼都算計起西域諸國了?”
羅士信有點頭暈
。
他以為人生最大成就就是幫郎將統一天下,如果能活長一點,再加個滅掉東西突厥。西域諸國也太遙遠了!
李玄霸笑道:“你們要對李一大將軍有信心,天下唾手可得。或許我對西域諸國的算計,在我們這一代沒有用處,但能為後人減輕一點負擔,為後世百姓減輕一點負擔,既然是舉手之勞,為何不做?”
至少,這個時空哪怕大唐仍舊丟掉了西域,在“盟友”的幫助下,能把安西都護府的孤軍接回來也是好的。
安西都護府孤懸海外,大唐守軍孤軍奮戰四十餘年,在公元808年全部戰死沙場。
落葉歸根,忠魂歸鄉。
李智雲捧著下巴道:“好吧,三兄有這麼遠大的誌向,弟弟支持你!三兄,你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我們無法直接管理的地方,一定要讓他們有多個首領,不能讓他們統一了來打我們,對吧?”
羅士信使勁點了一下頭:“我也明白了!就像是西突厥和東突厥互相打仗一樣!絕對不能讓突厥統一!”
李玄霸歎息道:“真聰明,就是這樣。”
這一套,曆史中的唐太宗就乾得很好,俗稱“平衡術”。
唐太宗滅掉東突厥政權後,沒有滅掉東突厥的“可汗”,而是在突厥上放幾個“阿史那”血脈的可汗,讓他們各自打去。誰弱就拉偏架,不讓他們統一。
這一點後世清朝也做過,就是蒙古“盟旗製度”。
唐高宗前期延續唐太宗的政策。但在後期,天皇天後都認為他們需要建立比唐太宗更大的功績,所以放棄了“平衡術”,放任和幫助親近自己的勢力統一草原。
但大唐當時的科技和經濟水平,不可能直接統治西域和草原,導致西突厥不斷複叛和阿史那
家族重新統一漠北,拖累了大唐財政。()
唐玄宗也在這方麵犯了傻。他見南詔太亂,就幫其中一支部落把南詔統一了,南詔實力強大後就反叛。
?木蘭竹提醒您《李世民為弟弟心聲頭疼中》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唐軍平叛失利,西方史學家認為,這和怛羅斯之戰一樣,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索之一。拋開這點,這一戰確實給大唐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唐高宗和武女帝政治水平還是不錯的,都是有為之君。唐玄宗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也沒昏庸,還是明君。
隻是唐太宗身為華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戰略家”,眼光還是更勝一籌。
軍事家常有,而戰略家不常有。
這次讓一哥好好把他的戰略思想寫下來教導後人。就算後世子孫沒有戰略家,拿著先祖的心得依葫蘆畫瓢,可能也能學個一一。
當然,更有可能是某個後代皇帝認為“朕很強,朕要做到先祖做不到的事”,然後仍舊瞎折騰。
至於寫“祖訓不可更改”,讓後世彆亂來也不現實。局勢瞬息萬變,統治者需要依照現實情況隨時調整政策。
看看明朝“後”車之鑒,利益階層可太會利用“祖訓不可更改”來給自己謀利了。
李智雲疑惑:“三兄,你發什麼呆?”
李玄霸收回發散的思想,笑道:“連小五都能聽懂,看來我的教學水平不錯。”
李智雲得意:“那是因為我聰明!三兄,你應該說,連士信都能聽懂,三兄的教學水平不錯。”
羅士信白了李智雲一眼,做口型讓李智雲等著。
等三郎君離開,他一定找李智雲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