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羽衛統領黃武來到了熊午良的身邊,拱手道:“主君——我青羽衛探子已經打探清楚。”
“雍城之中,尚有秦軍八千——都是老兵。”
“此外,鹹陽還給義渠傳信……義渠的牛頭兵也在趕來的路上。”
熊午良微微頷首。
義渠者——義渠國也,又稱義渠之戎,早在商朝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義渠人是羌戎民族的一個分支,國體耕牧結合,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和傳統的遊牧戎狄不一樣的是,這些義渠人充分吸納了中原文化,效法周人建立城邑和村落,農耕技術和畜牧業同樣發達。
在過去的幾百年時間裡,義渠之戎作為秦國西邊的鄰居,和強秦前後經曆了400餘年的反複軍事較量。
這些義渠人人口不多,但軍隊戰鬥力極強——義渠文化中有一句‘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詳’……可想而知,義渠兵在作戰的時候會有多麼悍不畏死。
話說義渠之戎實行全民皆兵製度,每逢作戰,所有青壯男子都要上戰場。
再搭配他們強悍的‘以戰死為吉利’的民族精神,其彪悍戰力可想而知。
從秦繆公至今,數百年的時間裡,義渠人都與秦國時戰時和,大概相當於曾經的百越之於楚國。在漫長曆史長河中的很多時候,義渠人都臣服於秦國,但最後總能發展為‘背刺’一手秦國。
總之,就是不咋講道義,降而複叛是常態。
在真實曆史上,直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後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然後大軍征討義渠,這才徹底地滅了義渠國,終於將其領土儘數並入秦國。
值得一提的是,義渠的文化中除了‘善戰’之外,還是有史料可考的最早的‘火葬’製度實行者——《墨子·節葬》中有雲:秦之西有義渠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謂登遐(升天)……
言歸正傳,在現在這個時間線,義渠國是秦國的屬國。
雖說秦軍主力眼下全數北上,前往抗擊趙國。但魏冉也不想毫不作掙紮地就將整個隴西地區拱手讓給楚國……於是寫信給義渠王,請求後者出兵擊楚……倒也合情合理。
……
熊午良輕輕敲擊著麵前軺車的扶手圍欄(這已經是他思考時的習慣性動作了),思忖著道:“雍城內的八千老兵,不足為慮。”
“雖說這些老兵戰力很強,但也不敢出城與我曲陽新軍作戰。”
“真正的禍患,在於義渠兵!”
“義渠究竟出兵多少?”熊午良又低頭看向黃武,如是問道。
黃武拱手回道:“回稟君侯——義渠王親自領兵,兵力約有六萬人,距我軍不到三百裡。”
六萬義渠兵!
一直漫不經心的熊午良此刻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須知義渠人的戰力,甚至還要超過秦軍。不然他們怎會以遠少於秦國的人口數量,和秦國軍事拉扯了好幾百年?
這六萬義渠兵,不容小覷……
“當然了……”熊午良自言自語:“魏冉信不過義渠人,不敢教他們這六萬人大搖大擺地穿過秦國腹地、前往秦趙前線作戰……”
“但這隴西地區,秦國本來就守不住了……索性引義渠兵前來,是破罐子破摔……嗯,倒也是一招妙手。”
“傳本侯命——今晚召集眾將議事!”熊午良對著身旁的小黑如是吩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