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凱旋(下)(1 / 2)

大同總兵名為王勳,字世臣,來自河南湯陰古賢,曾經擔任北直隸淶水知縣,他正直剛毅、清正廉明,善於斷案,在朝廷廣受好評,在民間也備受百姓稱頌。

這裡又要請出一位老熟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九千歲·劉瑾了。

這貨都快成正德朝清官的聲望副本了。

你都沒刷過劉瑾,你的清官屬性不純粹!

說回正題,當年的一個親信太監親屬病逝,要回鄉歸葬。

劉瑾率領著一眾太監送葬,恰好穿過了淶水縣的地界。沿途所經的各州縣官員,無不聞風而動,競相鋪張,為得劉瑾的歡心而大獻殷勤。

唯獨王勳這位淶水縣的小小縣令,遲遲未見動靜。

不少同僚出於善意,紛紛勸誡於他:“朝廷之上,元老重臣,乃至三公九卿,無不唯劉瑾之命是從,畢恭畢敬。你區區一縣令,又有何德何能,敢於得罪這位權勢滔天之人?”

在同僚們的苦口婆心之下,王勳為了既不勞民傷財,又不失體麵,便自掏腰包,簡單購置了些祭奠用的物品,恭恭敬敬地擺放在道路旁的案桌上,至於其他繁瑣的儀式,則一概從簡。

此舉無疑是激怒了劉瑾,他召集錦衣衛和東廠、西廠以及內行廠特務,一番周密部署後,兵分數路,大張旗鼓調查王勳罪證。

然而王勳為官清廉,毫無瑕疵,劉瑾無奈,隻得勉強認可,並賜肉食綢緞。

王勳轉頭就把這些賞賜儘數分給貧苦百姓,其清廉之名,從此傳為佳話。

隻不過佳話歸佳話,王勳直到劉瑾倒台才得到升遷,並在短短幾年時間,從縣令坐到了如今的大同總兵。

大同城,三代京華,兩朝重鎮,與宣府鎮、山西鎮合稱中三邊。

北魏、遼、金三朝政權或在大同建都,或以大同為陪都。

而大明立國第二年,常遇春兵不血刃光複了這座淪陷四百餘年的城市,開始著手恢複和重建漢民族的統治秩序與文化傳統。

作為九邊重鎮、代王封地、屏全晉而拱神京的北方鎖鑰,在徐達等幾代武將文臣持續百餘年的苦心營建之下,大同被鍛造成固若金湯的不破之城。

明朝大同城是一個由一城三關緊密聚合的城關集群,這種被稱為“鳳凰單展翅”的城市布局,以鎮城居中,操場城、東小城、南小城三座城關拱衛北、東、南三側。

大同鎮作為王朝最重要的幾支“野戰軍”之一,號稱士馬甲天下,當前擁有官兵將士近十萬。

在蒙古騎兵快速推進、戰場空間轉換迅速、戰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形勢下,中三鎮之間缺乏協調、應援不力的問題日漸顯現。

為此,更高級彆的“戰區聯合指揮部”應運而生,朝廷在巡撫、總兵之上又設置了“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一職,簡稱宣大總督。

那麼宣大總督之上還有更高級彆的指揮官麼?

還真有,並且這位指揮官馬上就要抵達他忠誠的大同鎮。

此刻,王勳站在城牆之上,看著遠處不斷靠近的明軍,心中滿是感慨,萬萬沒想到,經過了孝宗皇帝十八年來相對保守的治國策略之後,當今聖上還有如此進取之心,這對於武將來說是一件好事。

隻希望老板不想要他曾爺爺那樣想不開,親自上前線砍人就行。

正想著時,大同副總兵張複開口說道:“大人,不知是巧合還是其他,此次的領兵大將是威武大將軍朱壽,先鋒是鹹寧侯仇鉞以及中軍都督府參議左冷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