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將完本之際(2 / 2)

歡想世界 徐公子勝治 4299 字 7個月前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首先要回答怎樣才算活得更好?追朔到近三千年前的文明啟蒙時代,我們會發現上古思想家們就在試圖解答它。

有一個問題或者說前提,對他們很重要,就是人類的存在有何意義?

在荒涼死寂的宇宙中,生命和智慧的誕生有何必要?甚至“意義”這個概念,又是從何而來?

這或許不是一個物理問題,因為物理可以隻研究生命的成因,許是海量樣本中出現的概率事件,去解答概率的原理。

但原理本身不是意義,甚至會導向虛無。

所以神學家才會趁虛而入,從神啟的超然角度,去構建人類存在的意義,在麵對茫茫宇宙時,可以用來安慰自已。

其後人想繞開神靈,先給人類自身的存在尋找意義時,又用了一種論證:

就算不清楚人類的存在對世界有何意義,但是我的存在,對我本身是有意義的,乃至對我而言就是全部的意義。

這裡又引出另一個前提設問,什麼是“我”?

對此解答的基礎上,去論證正因為我存在,才會思考什麼是意義;又演進到存在就是意義本身;再演進到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可以決定自己怎樣存在。

當有人指出“怎樣存在”才是“生命的意義”時,論述過程是精妙的,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回答——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存在?

孔孟與馬恩,都在做這件事。

將視角切換到東方,或者說中國的啟蒙時代,會發現那時幾乎所有的思想家,從一開始就是在解答“人們應當怎樣存在”,演進了上述的所有過程。

意識乃至智慧的出現,是宇宙演變中那“遁去的一”;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二所生出的三。

人類對這個世界的意義,是“反者道之動”。

諸子百家學說在分歧之外,有什麼共同的精神內核嗎?墨尚同、楊特紅、柯孟朝為什麼能坐在一個酒桌上吵架,學習兩千多年後的見知,同時讓華真行給他們做菜?

先秦“子學”儘管有各自不同的主張,但幾乎都有共同的內核——

他們不先決“理念世界”,不先驗“絕對精神”,不隔離感性與理性,而是將感性視為理性的源頭,論證人類理性的誕生,就是感性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他們看來,理性來源於感性,所謂“理念世界”與“絕對精神”也都是感性的派生,是“我”的妄境。

妄境並非沒有意義,它是感性的極致;理性是感性的反思,是破妄成真的過程。

他們進而指出,對**的理解、節製以及運用,就是**得以實現的內在需求。在此基礎上推演出各家不同的主張,然後尋求實現的方法,對“怎樣存在”做出解答。

他們在那個時代給出的答桉也許不是最重要的,解題思路才是更重要的。

我一直很想專門做這方麵的課題,但自覺學識還遠遠不夠,所以隻能先講故事,比如這個華真行的故事,貌似正經的荒誕故事。

人人都有一個歡想世界。<tercss=clear>:,,.,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