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紙道符、強軍奇藥。
此刻,所有這一切串聯起來,太子在腦海中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
以此推理,張承死後,其子張讓世襲節度使之位,仍存反心,或想為父報仇,忌憚於朝廷的兵力,尤其是衙府司軍和急龍軍,一直不敢有所作為。
而杜睿所求奇藥,因保存在罐中,僥幸並未燒毀,落入張讓手中。
張讓自知,憑這點藥物裝備軍隊,遠遠不夠,聽聞玄醫局事後,認定玄醫局必有強健士兵的奇術,因此差人半夜來盜,為提高所遣盜賊的能力,讓其先服杜睿求得的奇藥月中騫,因此,前日的賊人腹中,才留有一片禳符殘片。
這禳符殘片,是賊人服用“月中騫”時一同飲下的!
倘若彆達所述句句屬實,那麼手中的一切線索,都對得上因果。
可是天理軍呢?太子又繼續推敲,覺得有兩種可能。
第一,整件事,與天理軍無關!夜盜玄醫局的,本就是張讓屬下,賊人共來四次,前三次都自儘而死,第四次並未被緝拿,從頭至尾,都無法核實死者身份,隻是不知為何,所有人都默認為是天理軍賊人,可理由呢,就僅憑賊人的口述?
第二,夜盜玄醫局的,確是天理軍,河西節度使張讓與天理軍沆瀣一氣,內外勾結,相互利用,共同謀反。天理軍賊人所服藥物,也是張讓提供。不過,這似乎有疑點,張讓自己有兵,為何要勾結天理軍,與他人共分一杯羹?如果謀反事成,那究竟是張讓成帝,還是天理軍做大?
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哪一種結論,都事關社稷大事,都至少說明,張讓才是玄醫局竊案背後真正的主使。
太子沒想到,原本是追查天理軍幾個小賊,卻翻出這驚天的謀反大案。
“須立刻將此事報與父皇。”
太子快步回到案幾前,鋪開一本黃綢緞麵裝裱的青檀皮宣紙書牒,拿起慣用的白玉管素鬥狼毫,潤了潤墨,剛要落筆,卻猶豫了。
彆達畢竟市井鄉民,若是言辭不實,或者道聽途說敘事誇張呢?此其一。
其二,月中騫本身就沒有疑點麼?這種神奇藥材,本是上古傳說,倘若真是服下就可刀槍不入所向無敵,那麼古來戰爭無數,理應兵家必備,卻為何會失傳?
若自己的推測不實,彆達治罪事小,倘若張讓並無反意,父皇卻聽我主觀臆測興兵討伐,那不是反倒對社稷不利。
最壞的結果,其他節度使以為梁王是為削藩才借口出兵河西,那不是會聯合起來一起出兵謀反?
想起將在戰爭中死傷的將士和無端的平民,太子決定,還是要三思後行,查實猜測,再報父皇不遲。
從哪裡查起?
說起醫藥,自然是太醫院,不如將太醫監喚來,問問虛實。
想到這,太子又放下潤好的狼毫,招呼門外的侍衛道:“請太醫院薛問薛醫監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