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澱粉是炸牛奶能凝固的關鍵,而且為了口感,炸牛奶用的是玉米澱粉,口感稍差的可以用代替品紅薯澱粉、木薯澱粉。問題是,這個時代紅薯、木薯、玉米都可能隻在廣東、福建這兩個沿海地區偶爾出現,還沒在江南露麵,更沒有推廣種植。
最後,江重涵仔細查了資料,決定用栗子粉代替。他還告訴朱大昌,栗子粉是牛奶能凝固的關鍵,將牛奶、栗子粉、糖放在小鍋中,小火加熱,不停攪拌,就能讓牛奶變成牛奶糊。可要多少栗子粉、加熱攪拌多久,才能凝固成濃稠順滑的狀態,得他用自己的廚師經驗判斷。
朱大昌足足失敗了三次,才終於做出合適的牛奶糊。
裝盒,冷卻——現代做法是放冰箱裡,古代沒有冰箱,朱大昌家也沒有冰鑒。虧得這時候是初春,江南仍然天寒地凍,夜晚室外經常出現0-3°的低溫,跟冰箱的冷藏室差不多。在寒夜裡湃了一個多時辰,牛奶糊順利凝結。
之後就簡單很多了,像朱大昌說的,裹,炸。
在江重涵的資料金手指,與朱大昌的廚藝下,一道廣式點心炸牛乳順利出爐。
朱大昌謹記江重涵的叮囑,又道:“小人鬥膽,請書僮小哥將這炸牛乳掰開。”
書僮用眼神請示,得到許可以後,淨手,將炸牛乳輕輕掰開,不由得驚呼一聲。
連鄒鄉宦也不由得坐直了。
這炸牛乳外表金黃酥脆,裡頭竟還是雪白的,而且柔嫩得仿佛牛乳凝結在其中!
鄒鄉宦迫不及待地催促:“拿來我嘗嘗。”
書僮立刻端上,鄒鄉宦拿了一塊,初入口隻覺酥脆,咬開之後,卻嘗到裡頭的柔嫩香甜,一塊吃完,回味無窮。
“快。”鄒鄉宦吩咐,“將這碟炸牛乳送去給老太太。”
“鄒老爺,小人做了兩碟。”朱大昌將食盒裡另外一份原封不動的炸牛乳端出來,書僮立刻端起,拿去送給鄒老太太。
等書僮離開了,鄒鄉宦的目光才落到朱大昌身上,充滿了審視。
到底是當過知府的人,朱大昌被他看得背後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