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 61 章 難道本場第一……(2 / 2)

也就是考驗考生們斷句的基本功。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所以這些題目乍一看,都十分唬人,以致於很多人看到的第一眼就覺得自己沒希望了。如果斷句錯了,那就直接麵積算成體積,直接離題萬裡了。

比如現場這題,如果斷成“而不見,輿薪至輿薪之不見”、“而不見輿薪至,輿薪之不見”、“而不見輿薪至、輿薪之,不見”,那寫出來的文章估計考官看都不會看一眼。

正確的斷句是:而不見輿薪,至輿薪之不見。

斷句對了以後,就是考驗的第二步:熟讀典籍。

科舉考試的題目為了考驗考生對典籍的熟練程度,往往截取一篇文裡麵的兩句,結合起來,造成文句不通的假象。但像縣試這種最初級的童子試,隻考四書五經裡麵的一篇,隻要斷句對了,基本不會弄不清句子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本次縣試的題目就取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節》中的一段。

“曰:‘有複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2]

可以舉起百斤重的東西,卻舉不起一根羽毛,可以看清秋天新張的毫毛,卻看不見一車子木柴。如果隻想到第一段,沒有想到第二段,很容易理解為“認識片麵”。

但這篇典籍說的不是什麼看不見,重點在說:君子有能力,就要儘力去做。

“不為也,非不能也。”

這不是什麼沒有能力,純粹就是不願意做。

熟記了題目的篇章,才是應試的第三步:寫文章。

江重涵抬頭看了眼考場中間,為了照顧考生,考場中間不僅掛了時辰牌子,還放了個漏刻。

辰時二刻。

江重涵略微沉思,邊磨墨邊打腹稿。

八股文應試是很死板的,不僅對格式有嚴格要求,而且答卷上不允許出現錯字、彆字、漏字,連字的筆畫都不能少。正文內容裡也不允許出現空行、空格,字體要求必須是台閣體,不要說什麼草書、行書,就是卷麵一個字的筆畫長出了格子、墨跡滴汙卷麵、有修改痕跡,都會直接被判違規,直接落榜。

卷麵要求太嚴格了,又是第一次寫八股文,江重涵著實花了點時間構思。

確定了大致思路之後,他就提筆蘸墨,開始打草稿。

噢,齊朝的科舉考試有草稿。

如果發下來的草稿紙上沒有“草稿”的痕跡,哪怕草稿紙上也是一氣嗬成、沒有一處塗改的痕跡,也會被判事先請人猜題背文章,也就是抄襲。這文章不是你現場做的,違規,試卷作廢。

江重涵平時對周圍的感覺非常敏銳,但一做事,尤其是讀書寫東西時,就異常專注,進入忘我境界。可縣試不是鄉試、會試,每個人都有單獨的隔間(號房),縣試都是在一個三麵圍起來、一麵完全敞開的敞廳舉行的,而且一個縣就那麼點大,除了書院繁盛的江南以及某些科舉特彆繁興的地方之外,參加縣試的人都不多。

今年穎安縣試的情況還算特殊了,因為資格審核放寬,從前因為貪官而落榜的學子們全都能報名,足足有四百人。

可四百人……現代小學一個班四十人左右,這還不過一個年級的人數,東西兩個敞廳還沒坐滿。本來座位與座位之間連隔斷都沒,彼此的一舉一動都看得一清二楚,考生之間就很容易相互影響,江重涵又相當於風雲人物。

<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