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一舉襲破明營(2 / 2)

織明 蝸牛非牛 4404 字 4個月前

“蠢貨,使那些包衣、跟役們為前驅,再叫蒙古人主攻,我等麾下披甲兵在後,如此輪戰,即可擊潰明軍,又能消耗蒙古諸部,何樂不為?”

多爾袞的這種想法,在此時的建奴之中很是盛行,他們建州八旗軍的結構有些特彆,大體為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種。

阿哈即是奴隸,或為漢人、或為朝鮮人,也可能是東北各部落中人。

這些人都是無甲,甚至有些人連兵器都沒有,他們隨軍出戰時,一般隻是作為雜役或炮灰使用,或喂馬造械,或填取濠溝,或挖掘城磚。

每次隨軍人數雖然眾多,有時甚至會達到數萬人,但是他們並不列為清國軍隊內的人數。

他們就占了清軍隨軍輔兵跟役中最大頭,由於這些人的家小都留在清國後方,所以他們如果逃跑,家小就不能再活命,這樣就由不得他們不賣命了。

而披甲人則多是東北地區各降人部族,這裡民族多樣,部落眾多,且分散。

多為黑龍江與鬆花江流域的鄂倫春人、錫伯人、鄂溫克人、索倫人、達斡爾人、赫哲人、苦夷人等,滿洲人稱他們為野人,多從各個山地河流搜羅而來。

由於這些人戰力強悍,所以他們在清軍中常常充為死兵。

每逢大戰,皆是死兵在前,銳兵在後,該處死兵,很多便是這些部族中人,由於戰事頻繁,這些被充為炮灰的東北部族兵,到了後麵,很多部落都消失了。

例如赫哲人,明中葉時,還是幾萬人口的大部落,到了滿清入關後,全族死得隻餘幾千人。一直到了後世,全球赫哲人的總人口不到三萬人。這便是東北炮灰部族的典型代表。

他們雖號稱死兵重甲,其實也隻是奴隸兵而已,都是沒有自由的,不可逃跑,否則就是全部落等著被剿滅的下場。

披甲人的地位高於阿哈,最後才是滿蒙八旗裡的旗丁們,八旗以牛錄為單位,三丁抽一,一丁披甲,餘者為散丁。

這些披甲兵中,一部分優秀的選為巴牙喇兵,餘者分為馬甲兵、步甲兵,戰時披甲旗丁為主力,餘者旗丁作為普通士兵使用,大多要隨軍出戰,上陣撕殺。

皇太極時開始改革軍製,設立了巴牙喇營,阿禮哈超哈營,噶布什賢營後同樣如此。

在清國的八旗製度完善後,清軍與明軍交戰,向來第一波先驅漢八旗作戰,第二波驅蒙古部落兵作戰,第三波驅東北各部落兵作戰,第四波驅蒙古八旗作戰,最後才是八旗滿洲的軍隊上陣。

雖然現在清國八旗蒙古與八旗漢軍的結構還沒有真正的完善,不過驅使炮灰雜役攻城攻壕作戰,建州八旗的各位旗主們可是極有心得。

連日激戰下來,多爾袞麾下八旗軍已是傷亡近四千多人,其實近達二千人的傷亡都是些軍中包衣輔兵跟役。

其實軍中外族披甲人也占了一大部分,所以滿、蒙八旗中的真正旗丁傷亡人數較少。

對八旗來說,那些雜役無足輕重,隻要從大明等地擄獲了人口,要多少有多少,至於那些披甲人死兵,消耗光了,再去深山老林子抓就是。

隻要旗丁大部不失,那些部落還不乖乖就範?

霍爾本先是一愣,隨即便明了多爾袞之意,雙手抱拳施禮,卻並未出言。

多爾袞卻對他說道:“你也去準備準備,下一波次由你帶巴牙喇勇士上去,趁著明軍疲憊,一舉襲破明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