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西邊紅瓦店村南接官廳二樓,張千戶又問道:“這位劉老爺沒有見過,可是聽督師大人說,遼東目前局麵,戰守都很艱難,很是想跟這位劉老爺籌劃籌劃。
這劉老爺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 老先生可知道麼?”
李嵩收回了目光,慢悠悠的說道:“我也隻與他見過一麵。聽說,此人在關外與建奴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天啟年遼陽一戰更是幾乎全軍覆滅。
他雖衝出建奴重圍,卻仍留在遼東軍中,總想有所作為, 不意數年過去, 局麵仍是毫無轉機, 他這才忿而回到關內。
他自此以後對遼東軍事灰心,在京師中每與人談及遼事,不免慷慨流涕,也曾屢次上書朝廷,陳述救遼方略,但朝廷卻並未采納。
他對此亦無能為力,後來就隱居在西山臥佛寺,在那裡注釋兵法,我們督師大人離京之前,偶然去臥佛寺中遇見這位劉老爺,平日早聞其名,相談之下,頗為傾心。
此後也曾幾次約他到京師的公館裡深談,督帥大人幾番邀請劉老爺來軍中讚畫軍務,卻都被這位劉老爺以注釋兵書為由婉拒。
督師因最近要進兵去解錦州之圍,特意寫了封言辭懇切的書信送往劉老爺處, 邀他務必來山海關一晤,商談今後對建奴的作戰方略。
劉老爺這才肯前來, 幾日前已從京中起身, 前天就已到了永平,聽說我們督師記著要離開山海關,他便日夜趕路急奔而來。”
張千戶這才恍然大悟道:“哦。怪不得督師如此重視,竟派李老爺前來親迎。真巴不得馬上就瞧瞧這劉老爺是何樣的人!”
正說話間,接官廳外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李嵩忙探頭向窗外望去,同時向千戶張忠平說道:“快去看看。是不是客人到了?”
…………
薊遼總督洪承疇從永平移駐山海關後,即在山海關城外靠著海邊的寧海城中設立了總督行轅。
寧海城緊挨著薊鎮長城的東端,它一麵臨海,一麵緊緊依靠在長城上,是山海關防禦體係上的一個重要軍事堡壘。
薊遼總督洪承疇就因為嫌山海關城內人馬擁擠,所以才將自己的總督行轅設在了寧海城中,但寧海城的大小有限,也住不下諸多軍將官兵,他們不得已在城外搭起了許多的軍帳。
洪承疇的督標營有騎兵兩千人馬,大都駐紮在寧海城內,而另有步兵近兩千餘駐在城外,還有一部分步兵則駐紮在距離山海關更近的南翼城中。
而洪承疇自己卻沒有住在他的總督行轅,卻住在了澄海樓中。
澄海樓,又名知聖樓,其高近五丈,麵寬五丈有餘,進深亦有四丈,樓分二層,磚木結構,歇山重簷瓦頂,樓上有一塊“雄襟萬裡”的匾額為大學士孫承宗所題。
從澄海樓到寧海城相隔隻有半裡多路,還有石城牆直通到海裡,這一段被稱為“老龍頭”,是薊鎮長城東邊的起點。
近兩個月來,洪承疇躬親簿書,每日黎明即起,半夜方才就寢,但他的心中卻埋藏著憂慮和苦悶。
每每想起了遼東的軍事,他都是感慨地長噓短歎,尤其是聽聞皇上要派兵部職方司郎中張若麒來到他的身邊,作為監軍,使他的心事更加沉重。
朝廷已經幾次發來檄文,命他速速領兵前去解救錦州之圍,而洪承疇初時以大軍初集,未便即刻前往,還需妥為安排布置才能前往鬆山前線。
後又已宣鎮張誠所部主力與京師神機營大軍未至,此時不宜進兵鬆山與建奴對戰,還需等候大軍齊集完畢,才可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