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就是感觸頗深,記得崇禎十一年入衛京畿時,便經常是餓著肚皮作戰,就連前次援剿豫省,也沒有今日這般待遇,因此他們在心裡都感到很是滿足。
可神機營的將士卻不以為然,這幫子老爺兵們在京師享受慣了,一路行軍便覺難以忍受,此時供應的雖是熱食湯飯齊備,卻仍是責備沒酒少肉,而且口感也覺乏味。
張誠對此向來都是佯作未聞,又不是自己麾下的將士,說與不說都是不對,也隻有假作不知方為上策。
…………
寧遠衛城,背倚遼西丘陵,南臨渤海,雄踞遼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遼東地區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
其在遼聖統和八年始建為城,初時稱為興城,明宣德三年時決定在此設衛建城,賜名“寧遠”。
終於在宣德五年建成分內外城的寧遠衛城,內城周長五裡,有四座內城門,分彆是東曰春和門,南曰延琿門,西曰永寧門,北曰威遠門,城內修建街道,還建成了鐘、鼓二樓。
而外城周長達九裡,外城門也有四座,分彆是東為安遠門,南為永清門,西為迎恩門,北為大定門。
可惜的是,這座內外城兼具的寧遠衛城隻存在了百餘年,它在隆慶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遭遇了一場大地震,內外城皆毀於一旦。
後雖有重建,但再為恢複當初的規模,而天啟二年因熊廷弼、王化貞經撫不和,導致廣寧慘敗,致使遼東大潰,數十萬軍民逃入山海關內,關外各處軍鎮堡城儘失。
天啟三年時建奴毀壞各處城堡後退卻,時任右僉都禦使的袁崇煥率眾前往修複寧遠內城的城牆,使之再次成為關外重鎮,明末遼東軍事指揮的中心所在,隻不過外城卻一直未能修複。
如今的寧遠衛城是在原來內城的基礎上複建,仍然保持著正方形的平麵,其周長六裡有餘,城高三丈許,城牆基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
寧遠城牆的四角都設有炮台,突出於城角,用來架設紅夷大炮,當年明清寧遠之役,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身負重傷,回盛京之後不久身亡。
四麵城牆的正中各設城門,名稱仍如以前,各門外又皆有半圓形甕城,各城門內兩旁分彆有坡形的登城馬道,城門上更築有重簷歇山式兩層箭樓,氣勢巍峨。
張誠與陳九皋策騎過了曹莊驛,前行約有不到五裡遠,便已經看見軍營連綿不絕,再行數裡一條河流橫在前麵,河對岸便是巍峨的寧遠衛城輪廓映入他們眼簾。
河流的兩岸,密密麻麻的都是大軍營地,他們沿河紮營為的就是取水方便,十數萬大軍雲集,更有戰馬、騾馬數萬之多,每日用水不斷。
陳仲才指著前麵說道:“兩位總兵,過了前麵的石橋,再行不到二裡便是寧遠了。”
張誠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果見前方河邊立著一座石橋,竟有數丈之寬,在石橋旁邊還有一座更為寬闊的木橋。
陳仲才又接著說道:“兩位總兵來得遲了,這紮營的地方就離衛城稍遠些,還請不要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