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符應崇不願歸不願,也就是背後罵兩句,而且薊遼總督的將令他也是不敢不遵,接到調令的第二日,他便整頓軍馬炮車,告彆張誠,向石門山行去。
如此一來,黃土嶺這邊就隻剩張誠與王樸、李輔明的宣大軍馬駐守。
但王樸的大同軍兵馬,卻是駐紮在黃土嶺北側數裡外,按總督洪承疇的軍令部署,他這一部兵馬將在大戰開始之際,沿小淩河向北進軍。
大同軍要一直向北,進軍到女兒河與小淩河交彙處,再看各處戰事進展,伺機支援各處,而李輔明的山西軍本就兵馬不多,且還要駐守娘娘宮與小淩河口,原本就不足使用。
如此,張誠所能調動指揮的軍隊,就隻有自己麾下的宣府鎮兵馬,且還要駐守黃土嶺,防備小淩河對岸的正藍旗韃子偷襲。
薊遼總督洪承疇如此安排,擺明了就是不想讓張誠再立新功,好使吳三桂有機會嶄露頭角。
對此,張誠不是沒有意見,但他也知道自己現在軍功最著,若凡事仍爭在頭裡,恐怕會引起其他各位總兵大帥的嫉妒,甚至是憎恨。
畢竟不是張誠獨領大軍作戰,還是要顧及到其他各位總兵大帥的想法。
其實,這種情況在大明筆筆皆是,尤其是流賊猖獗之時,往往都是集結數位總兵前去圍剿,可一旦那支人馬立功甚多後,其他各位總兵非但不受激勵,反而表現得更為懈怠。
所以,他就沒有在洪承疇跟前爭取出戰機會,當然張誠也想趁此機會,使自己麾下人馬得以休整一番,免得將士們身心疲憊,反會影響到軍心士氣。
宣府軍自入遼以來,尤其是進抵鬆山之後,各營將士便進入高度緊張的狀態,雖然幾次戰事過後,大多已打消此前對於韃子的恐懼心理。
但連番征戰之下,各人精力、體力都是消耗極大,雖說連戰連捷很鼓舞士氣,然戰損也是頗大,完全超過宣府軍曆次征戰的損傷。
所以,各營上至主將,下至軍士,也都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還是極為殘酷的,是以失去朝夕相處戰友的生命,甚至是親人的生命作為代價。
現在正可借此時機,使麾下將士得以休整,一些戰損過大的營伍,也可趁著這個時間進行一番調整或補充。
張誠這次援遼,除了張廣達騎營的輔兵營是正規軍士編製外,其餘各營也隨軍待了數百至千餘不等的軍夫雜役。
這些隨軍夫役都沒有披甲,他們身上穿著的也都不是大紅鴛鴦戰襖,而是深青色的對襟夾衣,胸前和背後各有一個“夫”字,以顯示他們的身份。
他們這些軍夫在隨軍出戰前,也都多少參與過營操,甚至有些軍夫原本就是各堡的屯軍,之所以報名參加軍夫,無非就是想跟著混點工錢和賞錢。
要知道,張誠的宣府軍從不隨意拉壯丁,充作隨軍夫役,除非是在戰事緊急之時,況且就是那時也多會管飽飯,或者發給工錢。
而像這種在大軍出征前招募的夫役,那可就有著諸多的規矩,除了最基本的身家清白,有鄰裡作保以外,還要身強體健,並參加至少三個月的營操方可。
這等條件的壯丁,若是放在彆處怕都是合格軍士一般的存在了。
其實,張誠又何嘗不知道,他這種選拔軍夫的方式,也不過是一個折中的辦法而已。
因為在大明朝廷裡的各鎮諸將,不論是一鎮總兵,或者協守、分守副將和參將,又或是遊擊,所領兵馬多寡,都是有定額的。
似張誠這等行徑,以宣鎮副總兵之名而統領數萬兵馬,可不是一般人敢為之事,畢竟這等行為難逃僭越之嫌。
而大膽如張誠,也是將各營兵馬附在張廣達、陳錚、張國棟、魏知策等幾個遊擊將軍名下,他自己所直接統率的不過隻有標營數千人馬罷了。
當然這一切的表象,都是為了糊弄朝廷裡的那班官僚們罷了,實際上此次援遼的宣府軍數萬人馬,都已經完全被張誠掌控得死死的,包括楊國柱當初統率的萬餘精兵。
關於禦將統軍之道,張誠也在慢慢學習,逐漸進步,但他卻深知兩點,其一便是誰掌握了錢糧,便即掌握了軍隊;其二能給部下將官們以希望,他們便不會離去,而會為了見證希望一直留在這個隊伍之中。
曆史經驗已經證明,一個團隊之內,必須有一個能夠貫徹始終的綱領,同時有一個為大家指引方向的頭領。
如此,這個團隊才能不斷壯大,不斷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前來投奔。
這也是現今這些官員們,始終十分在意個人聲名的關鍵所在,一旦個人聲名敗壞了,名聲臭了,也就無法再將眾人凝聚到自己的身邊。
所以,張誠雖然並不是十分在意自己的虛名,然卻也在極力維持,不敢做下太過僭越之事。
前日在總督行轅的軍議上,他便極少出言,而薊遼總督洪承疇也不再似以往那般,頻頻點名張誠要他出言表態。
對此,張誠在初時還很是詫異,可當他看到坐在洪承疇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後,便瞬間明了一切。
原來是因為王承恩的到來,洪承疇是想借機使吳三桂在王承恩跟前露臉,才如此一番運作。
他先是與自己幕僚,以及巡撫邱民仰等人議定了進軍方略,然後再向吳三桂私下密授機宜,最終在軍議之際,再由吳三桂口中提出。
如此一來,薊遼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巡撫邱民仰二人,自然是會十分支持,且這個方案本身雖也談不上無懈可擊,然卻也中規中矩。
而眾人見督撫都讚同之下,自也不會再挑三揀四,這樣,吳三桂不就在王承恩跟前露了臉,將來再立下些許戰功。
一旦捷報奏聞君前,再有王承恩的耳邊風一吹,那吳三桂不就再次顯功於皇上跟前,將來提拔任用自然不在話下。
而讓洪承疇最為信任的曹變蛟和王廷恩兩部兵馬,則與洪承疇的督標、邱民仰的撫標一起,作為預備隊來使用。
如果吳三桂、白廣恩、馬科能夠順利突破清軍北岸防線,那麼他們將立即渡河,以求擴大戰線,打出一段戰略縱深來,好利於大軍結陣固守。
對於洪承疇的這個戰略部署,張誠在內心中,其實是持有保留意見的。
他並不是很讚同強渡女兒河,畢竟對岸的清軍可不是木頭人,其必定會在我軍渡河時,予以阻擊,即使最終渡河成功也未必能解錦圍,且還會損失慘重。
然觀軍議時的情形,顯然薊遼總督洪承疇是早已定策,張誠便未在軍議時建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