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野外浪戰,明軍如狗?(2 / 2)

織明 蝸牛非牛 7958 字 6個月前

未知禮親王意下如何?”

代善聞言心中一陣冷笑,他知道多爾袞如此高抬自己,就是想讓用自己的威望與輩分,壓製東路的阿濟格和豪格,這兩個不受控製的猛將。

但此戰事關大清存亡,容不得他勾心鬥角,更何況他也確實比多爾袞更為合適,而且吳三桂與曹變蛟所部明軍,亦非弱旅,也是十分難對付。

念及此處,代善也不多言,他十分爽快的就答應了下來。

最後,多爾袞與代善二人議定,多爾袞率領滿洲正白旗、鑲紅旗的勇士,前去攻打吳三桂與曹變蛟所部明軍。

多爾袞這邊再加上譚泰的滿洲正黃旗,以及蒙古鑲白、鑲藍二旗的勇士,還有數千漢軍旗貳韃子,總兵力大約在二萬五六千的披甲戰兵,若是再算是包衣與跟役,就超過三萬人馬。

對比吳三桂與曹變蛟二人,兩鎮相加也就隻有兩萬多一點的兵馬,多爾袞這邊可謂是占儘優勢。

而禮親王代善則率領拜音圖的滿洲鑲黃旗和恩格圖的蒙古正紅旗勇士,前往錦州城南方向,對戰張誠、王樸所部宣大明軍。

他這邊加上原有的阿濟格滿洲鑲白旗勇士,還有阿代、圖賴的蒙古兩黃旗,以及正在趕來支援的豪格滿洲正藍旗勇士,隻披甲戰兵就有三萬之眾,若是再算上包衣和跟役,足有四萬餘人馬。

這還沒有計算錦州城南的漢軍和朝鮮軍,孔有德率領的烏真超哈炮營就駐紮在這一地方,而且還有防備城中祖大壽的蒙古正白旗兵馬。

如此看來,禮親王代善所能指揮的兵力,已經遠遠超過張誠、王樸的宣大聯軍。

按照多爾袞的設想,就算吳三桂、曹變蛟、張誠等人,都是明國號稱強將的存在,但大清勇士才是這個世界無敵的存在。

“野外浪戰,明軍如狗”,這可是幾乎是所有清國兵將們的共識啊!

而今,更是在己方兵力占優的情況下,與明軍在野外浪戰,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會失敗。

…………

張誠望著西方斜掛在天際的太陽,光芒依舊十分耀眼,仍是如小烤爐一般,照射在人身上登時便感到絲絲暖意。

這時,宣大聯軍已經與阿濟格所率領的滿洲鑲白旗和蒙古兩黃旗韃子兵,又大戰了一場,雙方互有損傷,但清軍終未能再度攻破宣大軍的營地防線。

經曆過第一場戰事之後,明軍各營也都有了對戰奴賊的經驗,防守益固,自然不是那麼好攻破的。

而且,在張誠當眾斬殺臨陣脫逃的大同參將馬保中之後,大同鎮剩下的參將蘇大魏、遊擊侯芳軻也都被其懾服。

尤其是,張誠對率先逃跑軍官和士兵進行核查,更將核查出來的十餘個軍官,二十餘個士兵當眾斬首。

此舉極大地震懾住了大同鎮官兵人等,使他們知道既然逃跑會被斬首示眾,還不如陣前用命,反而有更大的生存希望。

更何況,張誠與王樸兩位總兵大帥,都承諾在戰後會對各人封賞,無論戰死或是負傷,也無論功勞大小,都有賞賜。

當然,戰亡將士的撫恤肯定足額發放,受傷將士除了賞錢,也會儘心儘力醫治,而有功的各人賞賜也是加倍。

大同軍各營將士與宣府軍接觸日久,自然都知道宣府軍除了夥食好,錢糧餉銀也一直是足額發放,對於王樸的承諾或許還存有幾分猜測,但對於張誠的承諾卻無一絲懷疑。

而且,大同軍將士們也都知道,宣府軍在各營中都設有專門救治傷者的軍醫局,在軍醫局內醫官最大。

正是因此,自援遼以來宣府軍將士陣亡最少,便是得了軍醫局的好處,畢竟隻要救治及時,許多戰場上的傷者都能夠存活下來。

就算是缺了胳膊,又或是少了一條腿,那也總比死了要強吧?

所以,彆看張誠當著大同軍眾將士的麵,斬殺參將馬保中,以及那近四十門率先潰逃的左翼營官將軍士,但其他的大同軍將士們卻一點也不恨張誠。

他們甚至在心下想著,如果自己不是在大同軍中,而是在宣府軍中,那該多好啊!

看著宣府軍將士身上精良的鐵甲,手上閃著寒光的銳利武器,尤其是那些雲州炮、雲州銃,更是威力生猛,一個個都好生羨慕。

許多大同軍的官將軍士,甚至還在心裡盼望著:“如果,宣府的張大帥,是咱大同軍的將主爺,那該多好啊!”

…………

吳三桂所部兵馬傷亡頗大,他在渡河之初與漢軍貳韃子的對戰中,就傷亡了許多士卒,那時的寧遠軍要麼剛剛渡過女兒河,防線還不穩固,要麼就是正在渡河,無法助戰。

而女兒河北岸固守的漢軍貳韃子,卻又是銃炮極多,就算他們軍中多是些小炮和鳥銃,但這些火器一旦多起來,可是比韃子弓箭更為猛烈的殺器。

即使如寧遠軍這般火器配備比例很高的軍隊,與其對戰之時,也被漢軍貳韃子的銃炮傷了好些弟兄。

不過,好在寧遠軍十分悍勇,他們很快就在北岸站穩了陣腳,再加上曹變蛟所部精騎及時渡河來援。

吳三桂的家丁精騎與曹變蛟的陝軍精騎相互配合,漢軍貳韃子這才被其擊退。

可吳三桂這邊的步卒與火炮正源源不斷,渡河而過之時,卻見北麵曠野中,黑壓壓一片韃子虜騎策馬奔來。

萬馬踏地之聲,如滾滾驚雷,震顫著寧遠軍將士的心,而漫天的煙塵更是給人以極大的壓迫感。

望著北麵奔來的奴賊大軍,吳三桂的麵色也變得慘白起來,他不由對今日之戰十分擔憂,預感到錦州之圍,怕是不能解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