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張誠,對朕可是忠心?(2 / 2)

織明 蝸牛非牛 7758 字 4個月前

另外,冬至作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白晝最短,而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過後,我國各地的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

所謂“數九”,即是從冬至這一條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數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儘桃花開”,此時寒氣已儘。

而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結束,接下來就是春暖花開了!

這天清晨的太陽已經初升,掛在遙遠的東方天際,雖不那般刺眼,卻仍叫人不敢直視之。

快到辰時正,張誠才在唐春茹溫柔的催促下,睡眼惺忪地醒了過來,他簡單用罷了早飯,便在一眾丫鬟婆子的伺候下,洗漱穿衣。

反觀唐春茹卻是早早就收拾停當,在一旁靜候著張誠更衣,他特得到了當今皇後的懿旨,將隨張誠一同入宮。

隻不過,張誠是去入見當今的天子,而唐春茹是去覲見當朝皇後,之所以如此,一是為了顯示朝廷和皇上對於張誠的重視,二也是為了抬高唐春茹在永寧伯府上的地位。

畢竟,唐春茹此刻還是為崇禎皇帝儘忠心,準確地說唐春茹既是皇帝為了拉攏張誠,而賜下的一名美女。

但若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唐春茹也有極大可能,是皇帝安插在張誠身邊的一個小密探。

永寧伯張誠與妾室唐春茹午時正入宮覲見,直到未時末才從午門內出來,這可把隨扈而來的張成芳與張明遠二人給急壞了。

他們每一次看到午門開啟,都是翹首以盼,卻總也不見自己義父的身影,如何不急?

在他們這些義子心中,早已把張誠當作生養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看待,更是將他看作唯一能終結亂世的真神。

如張成芳這些孩兒們,自小便是過的苦日子,但他們對此早就習以為常,若是沒有崇禎十一年的奴賊入寇,恐怕他們還真就會在土裡刨食一輩子。

然經曆了父母雙亡,又被奴賊擄掠,是張誠如同天神降臨般將他們解救了出來,自此以後他們的心裡就起了千般變化。

因為往宣府逃難這一路上,聽了大人們那些感恩話語的熏陶,再加到達宣府鎮後的讀書識字明義,他們一個個也都生出闖一番事業的雄心。

就如張誠那般領千軍率萬馬,奔馳在疆場之上,殺儘奴賊流寇,還天下一個太平,讓這世間再我賊虜之禍,願天下父母再無慘死之災,願天下間再無孤兒存在。

當然,龍生九子還各有不同,這些孩兒們也是個個不同,不乏有人在心中羨慕著張誠的揮斥方遒,甚至羨慕張誠大魚大肉大酒的奢靡生活。

不過,至少在張成芳與張明遠心中,卻無如此想法,他們現在隻想著自己的義父能平安歸來,繼續帶領他們殺儘奴賊,蕩平流寇。

現在午門開啟,一男一女衣著華麗地從門縫中走出,不正是自家義父還有誰?

但這裡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雖難掩心中的興奮之情,他們二人還是強自按捺住自己的腳步,隻在原地靜候張誠到來。

“快,扶我一下!”張誠在距離張成芳還有四五步的地方,便即挺住不動,嘴唇微顫,急急說出這番話來。

張成芳第一個反應過來,他快步疾行而上,一把將張誠攙住,這才避免了張誠在午門樓上那些太監眼前丟醜。

這時,張明遠也快步奔上,與張成芳一左一右攙扶著張誠向外快步疾行,他們都想著儘速離開此處。

猛然,張誠奮力一掙,對他二人道:“停……停下。”

二人都是一愣,雖不明究裡,卻也依著張誠所言停了下來。

隻見張誠輕輕將他們往兩邊一推,便忽地轉身朝著午門方向,跪拜了下去,片刻後,張誠跪伏於地上,高聲唱道:“……臣,謝吾皇隆恩……恭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謝恩後仍是跪伏於地,並未直接起身,且還將頭壓得很低很低,臉都快要貼到地麵上了,那個姿勢看上去古怪之極。

張誠此刻若是能夠看到自己的這個樣子,估計他都是笑得岔過氣去!

良久,張誠才顫顫巍巍地掙紮著想要爬起,但接連幾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是張成芳、張明遠上前,將他攙扶起來。

曾經威風八麵的大明永寧伯張誠,就這樣在兩個義子的攙扶下,與自己的妾室唐春茹退出了皇宮,他也沒有再往彆處,而是徑直回了自己的永寧伯府。

彆看張誠在午門前表現得那般不堪,可一回到自己的伯爵府上,他便立刻恢複原來的虎狼之性,攔腰抱起妾室唐春茹,直奔臥房而去……

…………

崇禎皇帝負手而立在乾清宮的暖閣外,他的頭向著西麵微微仰起,讓西斜的陽光灑在臉上,體味著那一縷難得的溫暖。

可嘴裡卻看似漫不經心地向王承恩問道:“王伴伴,你看這張誠,對朕可是忠心?”

王承恩可不敢輕易回答這個問題,他也怕一個不好,將自己的小命也搭進去,思索片刻後,他才開口說道:“皇爺,永寧伯在午門前的樣子,看上去確不似假裝出來的。”

他說到這裡並沒有繼續,而是斜眼偷看了一下崇禎皇帝的表情,見他也在微微點首表示讚同,這才繼續說道:“老奴在遼東所見,永寧伯確是忠勤王事,陣前與奴血戰,幾度負傷,卻仍無畏奴之心,可見其對皇爺還是忠心。”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