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軍銜?(2 / 2)

織明 蝸牛非牛 7811 字 6個月前

宣府北路與東路在張誠的治下,一切都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備的製度,就算有些地方實行的過於嚴苛了一些,卻也沒有脫離出大明律例的範疇之外。

其實,大明朝的律法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十分完備的律法了,甚至被周邊的日本、朝鮮、越南等王國紛紛效仿。

《大明律》的全稱是《大明律集解附例》,其中既包含了律,也包括了例。

如《大明律》就達30卷,有名例一卷、吏律二卷、戶律七卷、禮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有四百六十條之多。

而弘治朝頒布的《問刑條例》也有二百七十九條,此後的嘉靖、萬曆兩朝又有增修,以至律﹑例並行。

大明的律法體係確定了皇族、貴戚、官紳、軍將、士民百姓各類人等的法律地位,在內容上更行政、軍事、經濟、民生,以及訴訟等各方麵都有所涵蓋,可謂是包羅萬象。

隻不過自大明中葉以來朝廷上政治日趨腐朽,宦官專擅愈演愈烈,尤其是此時正值大明末期社會動蕩不安,律法也被擁有強權的中央和地方豪強所踐踏,成為他們強取豪奪之工具。

永寧伯張誠並未製定什麼過分的製度法則,他隻是堅決執行著大明朝原有的完備律法,無非是去除了一些不合時宜的繁複內容,略微增加了一些軍法軍律而已。

畢竟在張誠初到北路的時候,這裡一片頹廢的景象,田地荒蕪,軍戶流離逃亡甚多,工業幾乎為零,商業也是十分凋敝,真的是可以用百廢待興來形容。

而這個時候迫切需要的是穩定,唯有使北路地方穩定下來,才能組織軍民百姓重新丈量土地,開荒墾殖,所以這個時期重點在於剿匪安民,打壓豪族使之將貪墨的田地吐出來。

可是當北路的一切走上正軌之後,就必須要有一定的製度,來守護好不容易才取得的成果,否則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張誠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他並沒有苦心費力地自己創造一套律法製度,而是以大明現有律例為基礎,有選擇性地進行了一些刪減,便在境內嚴格執行起來了。

雖然為了適應自己募兵練軍的需要,也製定了一些新的軍規軍律,但這些內容隻涉及到軍營內的將士們,與外界乾係不大,影響也自然十分有限。

隨著北路的越發繁榮昌盛起來,直到東路也逐漸納入張誠的勢力範圍,相關行政、軍事、商業、農墾、稅收、理訟等等製度建設,也是愈發完善起來。

而這些完備的律法和行政製度等內容,才是能夠保證北路、東路,乃至整個宣府長治久安的基石,也是張誠在這個類似於平行時空的世界裡,一展平生抱負開創新紀元的基礎。

“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三,各處大街小巷上都是一群群的孩童,他們穿上新衣服傳唱著流傳至今的童謠,喜慶的氣氛彌散在赤城堡的每一處角落。

其實不止是赤城堡中如此喜慶熱鬨,永寧伯張誠治下的北路與東路各處堡寨都是如此,除了傳唱童謠的孩童,還有許多高蹺、秧歌、舞獅舞龍等等。

到了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此外還要掃塵準備乾乾淨淨的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的氣象,這是他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永寧伯張誠帶著義子張成芳在赤城堡大街上閒逛,體會著這座堡城的繁華,心中雖也有一股不舍之情,但前往鎮城才能上到更大的舞台,卻是不得不為之。

周圍的人們很容易就認出了張誠,紛紛上前熱情的給張誠請安問好,並將中央大路讓了開來,遠處的人們和商鋪掌櫃夥計,更因不得近前竟在原地向著張誠所在跪拜了起來。

張誠對左右的官紳百姓和各家商戶都報以微笑,眼瞅著前麵不遠處就是醉仙居酒樓,他本還想上樓去再體驗一把憑窗買醉的感覺,卻見義子張明遠自身後急急追來。

“父帥,王參謀和幾位將軍都已至府中,正待父帥回府議事。”張明遠急行至張誠身旁,輕聲稟著。

張誠聞言停住了腳步,他沒有立刻說話,而是抬頭凝望著不遠處的醉仙居,良久,才緩緩轉身帶著一絲遺憾向參將署行去。

似這樣的軍議已經連續進行了好幾日,除了進一步敲定擴編六營的明確方略,以及各營千總人選外,還在議論勇毅軍的銜級製度。

這個其實是張誠仿效後世的軍銜製度,再結合這時候的將軍、校尉名號,而衍生出來的全新軍隊銜級製度。

按照他的設想是在軍官中設置“將、校、尉”的三級軍銜製,而在普通軍士中則設置“上士、中士、下士”,以及列兵等四級。

這裡麵關於軍士的銜級製度,大家並沒有太大的意見,畢竟在大明軍神戚少保的《練兵實紀》中就有對普通軍士考較技藝之法。

《練兵實紀》卷四中有“練手足·校武藝”篇,其中以“弓箭、狼機、鳥銃、快槍、俱九發為額。九中者,準超等。八中者,準上上等。七中者,準上中等。六中者,準上下等。五中者,準中上等。四中三中者,準中中等。二中者,準中下等。一中者,準下上等。不中者,準下中等。不知者,準下下等。”

然而,在軍官的銜級這一塊卻遇到了一點問題。

若是依著張誠自然是直接就叫“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算了,這樣既琅琅上口,又簡單明了。

但此時有此時的國情,凡事可以稍作改變,但卻也不好過於標新立異,否則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一旦為世俗所不容豈非得不償失。

為此,他在軍官三級軍銜製上做了一些調整,以使之更為適合這個時代來使用,畢竟張誠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就如將官這一級的稱謂分彆是“護軍、左護軍、右護軍”,而校官則是“羽林校、驍騎校、雲騎校”,尉官是“羽林尉、騎都尉、武都尉”。

按照張誠的設想,尉官對應著隊總,百總這一級彆;校官則是對應了把總、千總這一級彆的軍官;而將官直接對標各營副將、主將級彆。

若是這個軍銜製能夠在勇毅軍中推行開來,那軍中將有四級十三階的銜級,不同銜級所享受的待遇也是有著明顯區彆。

這種區彆不隻是體現在軍餉待遇上,更關乎他們在軍中的地位高地,還會極大地影響他們今後在軍中的發展和前途。

當然,這些還都是“銜級製”真正實行後,才需要來重點考慮的問題,而現在還沒有最終確定是否現在就開始實行這一製度。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