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迎闖王,不納糧(1 / 2)

織明 蝸牛非牛 7707 字 7個月前

曆史證明,人類是最擅長學習的物種,包含一切種族在內!

當然,這裡麵不包含那類以少統多的種族,因為一旦學習了先進文明,就是在為自己的種族挖掘墳墓。

所以,他們必然會極力壓製主體民族,使國家越發走向愚昧與黑暗,這樣才能維持他們的統治,以求長治久安。

闖軍初次攻打開封時,部下賊兵雖眾,卻因缺少足夠的精銳,而為張誠與城內守軍配合之下,殺得大敗虧輸。

此後,李自成蟄伏在伏牛山中,除了大肆擴軍練兵外,還對此前種種進行了深刻反思,並對今後的路該如何走,也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在牛金星、宋獻策、李岩等人建議下,李自成這一次自伏牛山中殺出後,便一改此前處處鏟城的毀壞行為。

開始分遣官將鎮守攻下來的各處城池,還設立將一些饑民編為營伍,分發田地,努力恢複生產,大有建立根基之勢頭。

同時,為了進一步鼓勵生產,使人們傳頌自己的聲名,闖王更是喊出“三年不納糧”的口號!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不論豫東豫西,又或是豫南豫北,整個河南大地上,到處都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鼓動著河南的饑民日夜盼望闖王到來,破城殺官,開倉放糧。

這些民謠傳播極為迅速,其殺傷力也是極大的,甚至比十數萬賊兵還有過之,正是這些民謠,使得“闖王”的聲名自此傳遍天下,一時間從者如雲,也成為了大明王朝毀滅的催命符!

不過,永寧伯張誠卻對此嗤之以鼻:“李賊三年不納糧?是想餓死自己嗎!”

“闖王”的名聲大顯之後,各地饑民紛紛前來歸附,其麾下賊兵大軍也在以極其迅猛的速度擴充,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人馬出動。

不納糧?

如此龐大的人馬隊伍,他們吃什麼呢?

闖王麾下數十、上百萬大軍,他又拿什麼來賞賜作戰有功的將士們呢?

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簡單直接——“搶大戶”!

明末這一時期,雖然饑民遍野,尤其河南各地更甚,幾乎都到了易子而食之慘狀,但也同樣不缺少肥得流油的大戶。

隻不過這些大戶多以家族的形式存在,他們往往在險要之地深溝高壘,結成一座座硬寨,內中建有眾多倉廩存放大量的糧穀,更有數百、上千的丁壯守衛。

莫說是普通饑民,就是人數略少的賊寇都無法攻破,而遇到大股賊寇過境之時,他們往往會奉獻一些糧穀,以求破財免災。

而大股的流賊也很少攻打這些深溝高壘的村寨,因為他們守護的是自己的口糧,所以往往都會以命相搏,就算攻打下來也是得不償失。

可現在闖王奉行“三年不納糧”政策,每次攻破州府縣城後,更是打開官倉放糧給城中饑民百姓,以求擴大自己的聲名。

如此雖能收買許許多多底層饑民之心,但大軍吃糧也就成了問題,所以城中那些家有餘糧的鄉紳富商便成了李闖大軍的糧穀供應商,還是完全免費的那種。

可以說那些富有的“大戶”們才是闖王錢糧的真正來源!

闖王的賊軍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查抄城中大戶的不義之財,這種做法對於饑民百姓來說自然是好事。

因為,凡是被闖王盯上的所謂“大戶”,沒有一個不是靠著壓榨百姓而富裕起來的,闖王賊軍查抄了他們世代積累起來的財富,也自然就能做到不用饑民們再“納糧”了。

這種作派,前期固然很是得力,因為有許多的大戶供他們劫掠,可大戶也會越搶越少,直到最後占據天下時,卻已無大戶可搶,那又如何?

而天下的饑民百姓們卻已習慣了“不納糧”,這時若再向他們抽丁征糧,瞬間就會從恩人而徹底演變成刻骨的仇人。

“升米恩,鬥米仇。”古之名言自有其理。

自古以來,天下百姓墾荒種地,交糧納稅,實乃天經地義之事,更是基層政權組成的重要功能之一。

李自成固然是個打了老鼻子仗的主,在戰術上還是非常高明的,可在戰略層麵上卻太過短視。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後世也有許多人戲稱闖王李自成為嫁衣王,並不是毫無道理!

當然,李自成此刻喊出的“不納糧”口號,還是具有無比強大的煽動性,無數饑民奔走相告,更蜂擁加入賊軍。

而其在豫省不斷攻州占府,擴大地盤,同時大搞分田地吃大戶之事,極得民心,即使官兵再來反攻時,饑民們也是拚命的抵抗,拚死守護自己分得的田地財產。

其實,在原本的曆史上,闖王還真就靠著“不納糧”而占據了半壁江山,然而最終卻也因為“搶大戶”的征糧做法,導致軍心渙散,士無鬥誌,也因此迅速落敗,最後更身死九宮山。

不過,這些在這個世界裡還沒有發生的所謂“曆史”,即使闖王與他的謀士牛金星、宋獻策等也無法預知。

…………

大明崇禎十五年,正是清國崇德七年,這一年的二月初,盛京城裡依舊十分寒冷,但更冷的還是人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