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禽獸也(2 / 2)

織明 蝸牛非牛 7596 字 4個月前

這許多年來,蒙古各部對這一套操作早已經駕輕就熟,他們中許多部族不正是靠著這一方法,才存活至今的嘛?

不過,有俄木布楚虎爾這個前車之鑒,其他蒙古各部的劄薩克也不敢再多說什麼,他們一個個都閉口不言,表現出很乖巧的樣子。

黃台吉雖對一切洞明,卻沒有過多精力一一妥善處置,暫時也隻能以滿洲八旗勇士的餘威壓製,待騰出手來再逐一收拾他們。

略費一番周折,終於將滿洲八旗內部徹底穩定了下來,而且還借錦州之敗的機會,有效地削弱了多爾袞、阿濟格一係兩白旗的實力,確保兩黃旗仍是滿洲八旗中的實力王者。

再者,為了將河套地區掌控在自己手中,好繼續與張家口的晉商範永鬥等人交易,鄭親王濟爾哈朗被他派往歸化城坐鎮,以使那邊的土默特蒙古部落不敢異動。

不過,黃台吉手中也沒有餘糧,數十萬國民卻不能不吃飯,就算還有朝鮮可以壓榨,卻也很難再擠出多少油水來。

現在,黃台吉隻能寄希望於濟爾哈朗那邊,可以從張家口購買到足夠的糧食,以使自己能夠撐到秋收時節,待秋糧下來或許還可平安渡過今年。

若不然的話,今年可就難過嘍,其實,黃台吉還有一個選擇——劫掠大明!

每當大清國的莊稼歉收,又或是無事可做之時,黃台吉都會派出各旗的精銳勇士,前往大明各地劫掠。

如此,既能達到練兵的效果,使勇士們殺敵的本領不至於荒廢;又可獲得大量錢糧和丁口,增強自己的力量;還能打擊明朝京畿地區的經濟基礎,使之民心士氣徹底崩塌,為將來自己入主中原做準備。

可是眼下才剛剛經曆過錦州大敗,即使大清勇士也是連年征戰,早已疲憊不堪,新敗之下,軍心士氣也是有待恢複。

所以,暫時急務仍舊是先保證遼東領土的穩定,繼續控製住蒙古各部和朝鮮,待軍心士氣有所恢複後,才能考慮伺機進入大明內地劫掠。

隻是要想劫掠大明,張誠和他的宣府軍馬便是黃台吉繞不過去的一個檻!

黃台吉的精神大不如前,坐到龍椅之上的他勉力支撐,雖表麵看去與前無異,但身邊近人都能夠感覺到他身上散發出來的那一股暮氣。

他十分吃力地挪了挪肥胖的身軀,使自己的坐姿更舒服一些,才威嚴地低聲道:“宣,英額爾岱、希福、剛林、範文程、寧完我等人!”

雖然滿蒙八旗的各位旗主貝勒,以及各固山、昂拜等都十分驍勇善戰,然在處理朝政等國家事務上,他還是離不開滿漢文官。

很快的,議政大臣英額爾岱,以及內國史院大學士剛林、內秘書院大學士範文程、弘文院大學士希福、寧完我等人便匆匆而來。

這其中要數英額爾岱最得黃台吉的信重,他與濟爾哈朗可以說是黃台吉的左膀右臂一般。

眾人行禮畢,黃台吉賜給他們每人一個小凳,都是半邊屁股小心翼翼地挨著,與大明各官一般,都是不敢真正坐實。

聽了黃台吉想先讓大清安穩的休養生息,避免大明再興乾戈的意思後,英額爾岱略微沉吟一番,道:“回皇上,錦州一戰,我雖未能破城,然也擊潰擊殺明軍甚眾,其一時必不敢再擅啟邊釁。”

黃台吉神情略有些萎靡,他一言不發,隻揮手示意其他人繼續。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的紛紛建言獻策起來,他們每一個人說話都很小心,生怕一言不對,就引來殺身之禍。

“皇上,臣建議同明國和和議!”忽然,弘文院大學士寧安我發出了驚人一語。

“和議?”黃台吉眼睛睜開了一條縫。

對和議之說,黃台吉並沒有心理障礙。

他自在後金掌權之後,已經反反複複地與大明不知道談了多少次議和之事,這裡麵真真假假,反正是一次也沒有談成。

弱時裝孫子,強時作虎狼。

這些邊塞之外的遊牧民族幾千年來,大抵都是如此,也正如唐之名臣魏征所言:“此輩強必寇盜,弱則卑伏,禽獸也。”

黃台吉對此也不陌生,他不止與大明談和,甚至與皮島毛文龍、薊督袁崇煥都曾反複談和,當然沒有一次是真心所為,無非是軍事上的拖延和迷惑罷了。

寧完我臉上略帶笑意地回道:“陛下,依微臣所見,明國為了解除錦圍,也是傾儘全力而來,今傷亡與消耗更是比我尤多,未占到絕對優勢,雙方充其量就是打了一個平手。

可我大清國正如日中天,蒙古各部與朝鮮對我也是恭敬有加,內部猶如鐵板一塊,軍心士氣指日可複。

而明國內憂不斷,既有天災使然,更多的則是人禍,其國內從上至下,無不貪腐成性,民眾艱難,多有易子而食之事。

情報所聞,明國民不聊生,則匪患難絕,尤以李自成、張獻忠、曹操這三人為甚,如今在河南、湖廣等地,已有數位明國王爺,為寇所殺,其必定要調兵征剿。

而我若此時表露出和議之態,明國在錦戰之後,定然會相信我是真心議和,如此便可迷惑明國君臣,使其將大軍調回內地剿寇。”

他繼續道:“趁機良機,我大清則可休養生息,靜待時機,再征明國。亦可使明國將軍兵財力消耗在剿寇上,從而為我將來入主中原,減輕阻力!”

黃台吉斜倚在寬大的禦床上,邊聽邊點頭不斷,寧完我之言正合他意,隻不過這和議的話語,卻不好從他的嘴裡直接說出來,因此才將眾臣喚來問策。

他冷笑道:“不單如此。明國那個宣府總兵,也要設法除之才好!”

黃台吉繼續道:“錦城一戰,明軍雖比前時略顯奮勇,然與我大清勇士不可同日而語。朕所憂慮者,惟有明國張誠一人爾。”(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