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雷盛利(2 / 2)

後來,公司慢慢擴大,並有了自己的品牌“blue bell”,月產能超過50萬台收音機。

可惜,這香港第一家電子公司,市值還不到千萬港元,還不如前幾年,一個小樓盤賺得多。

陳誌文接著說道:“雷生,現在環球電子的情況,我大概也清楚,收音機的市場,現在在歐美已經行不通了,雖說東南亞這一塊有新的潛力,但增速明顯是趕不上的,而且現在韓國、灣灣也在大力發展電子產業,在這種領域,我們很難拚的過他們。”

60年代,香港電子產業的出口額是韓國或者灣灣的十倍以上,但到了十年後,就二者就遠超過了香港,特彆是收音機這種低端產品,買到晶體管就能造出來,完全就是靠著拚人工成本,人工成本越低,生產成本就越低,市場自然就越大。

現在的香港,雖然人工工資還不算很高,但比起灣灣與韓國,還是要高不少的,長期來看,等到未來十年香港房價再漲個幾倍,人工工資會變的更高,製造業在這個時候,如果不能完成向中端或者高端的轉移,基本上就會全軍覆沒。

雷勝利也是點頭說道:“陳生說的,胡生在的時候也考慮過,我們也嘗試過想往汽車收音機的方向發展,但投了十幾萬後,還是失敗了。”

“汽車收音機?哪個汽車品牌的?”陳誌文好奇問道,他之前在環球電子的財務資料中可沒看到這個。

“豐田,這是三年前的事情了。”雷盛利答道。

“難怪。”三年前的財務信息,收購之前的信息統計並沒有涉及,不過收購之後還是會有財務審計的。

陳誌文接著說道:“汽車收音機領域的確是個好市場,隻不過投個十幾萬就想給豐田做配套,你們也想的太天真了。”

“陳生說的是,隻是資金問題,我們也沒辦法解決。”雷盛利無奈說道。

“資金不是問題,你們既然有過這方麵的經驗,雖然是失敗的,但也可以再嘗試一次。”陳誌文笑了笑,說道:“你們有沒有想過做其他產品?比如電視機?”

收音機在50-60年代出口非常火爆,主要就是出口歐美,但隨著生產力以及經濟的提高,人們自然更傾向於可以提供視覺享受的電視機,做收音機的不轉型就是死。

雷盛利說道:“我們也曾經提過,也去歐美考察過,電視機不像收音機,歐美用戶非常重視電視機的品牌,現在這個市場基本上已經被歐美品牌占領,我們算了下,很難成功,風險太大了。”

陳誌文想了想說道:“雷生,我想做電器,電視機肯定是要做的,包括白色家電裡的空調,冰箱或者最簡單的風扇,你有什麼想法?”

雷盛利頓了頓,回答道:“陳生,正常的一家工廠,我是不建議做這麼多品種,但如果是陳生的話,其實方法很簡單,收購那些給國外品牌代工的工廠就行了。”

PS:好坑,家人都已經好了,我還是陰的,害得我一直不敢熬夜碼字,下星期如果沒問題就恢複一天兩更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