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內地,如果在2010年之前去麥德龍超市,沒有會員卡也是進不去的,有錢也沒用,而70年代歐美的連鎖倉儲式超市,也就是這樣的經營策略。
綁定特定的群體,給予折扣,然後相互合作,各取所需。
“我們的客戶都喜歡獨有的折扣,如果所有人都能進入,那隻會擾亂現在的體係,而且倉儲式都是少SKU多量的經營模式,大眾群體會這樣消費嗎?如果大眾群體喜歡的是在SKU數量很多的普通超市裡購物,那這樣的變革會毀了曾經穩定的客戶。”皮爾斯皺眉分析道。
“怎麼操作,那是商業機密,如果我能夠收購fedmart,我自然會告訴伱,而且就算改革,我們也可以成立另外一個品牌,然後單獨開一家店進行嘗試,而不是改變現有模式,這樣一來,風險也會降低很多。”陳誌文笑了笑說道。
SKU,在零售領域就是指商品種類,比如一家超市裡的牙膏有50個品牌,每個品牌平均有3種型號,那麼一共就是150個SKU,SKU的多少,直接決定了超市商品的完善程度,也決定了成本。
SKU越多,那麼采購需要投入的資源就多,運營成本就越高,但一般的超市沒的選擇,足夠的SKU才能滿足成千上萬客戶的不同需求。
而倉儲式超市不一樣,它的核心就是少SKU,每一種SKU儲備很大,走的就是將特定商品賣給特定群體的路線,例如公司物資采購,這些都是量大,且型號品牌差不多。甚至可以說,倉儲式超市在50年代逐漸出現,就是因為特定商業群體的特殊需求,普通的超市無法滿足。
隻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20年後的情況,已經與20年前完全不同了,倉儲式超市也到了要變革的時代,至於怎麼變革,陳誌文自然不會說,現在對方超市還沒到手,說出來該有多傻。
後世簡單的商業模式,其實很多都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其他人也能很快明白,隻是第一個想出來就很難,人類曆史上這種事情很多,比如幾十年前的工業流水線、後世無數互聯網公司如藤迅、穀哥初期的盈利模式等等。
“那我也不想用我現有的超市進行測試。”皮爾斯說道:“這會影響整個fedmart的品牌。”
“沒問題,我們再買一個倉庫就行,實在不行就建一個。”陳誌文豪爽的答應道,在美國,除了大城市,其他地方的地價並不貴,更不要說倉儲式超市一般都在郊區,建一個超市最大的成本可能還是建築費用,一般幾十萬美元就足夠了。
“行,那我們如果真的合作,那再討論。”不影響現在的品牌,皮爾斯自然不在意。
“好。”陳誌文接著說道:“第二點,就是采購渠道,我希望超市的采購要向亞洲傾斜,而不是主要在美國本土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