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收購fedmart(1 / 2)

一個正常製造業公司的發展流程,是先在本土市場立足,利用本土的市場來獲得發展,獲得技術進步,獲得質量經驗等等,隨後,當有了一定把握的時候,就會向海外發展。

海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先在國內發展,到了一定規模後就開始進軍海外。

本土市場越大,那這家企業能夠成就的規模就越大,也就越有把握能夠在海外市場成功,從而成為一個國際型的大公司。

香港的製造業公司顯然沒這個條件,本土市場小到基本上沒什麼本土品牌,基本上是給國外代工為主,到後世的21世紀,除了那些抓住內地市場機遇的製造業公司,其他的都活不下來。

美的在未來自然也要靠內地,但想進軍內地市場,至少要到90年代以後,離現在還差不多有20年,那就必須依賴市場已經成熟的歐美市場。

隻是,越高端的產品,就越難打入已經成熟的市場,比如汽車,歐美市場穩定之後,基本上50年也就出現了兩三個新玩家。

在70年代,空調冰箱等大件電器還算是當紅的行業,RB、美國、歐洲本土都有大量知名品牌,一個不知名的香港品牌,是很難進入這個市場的,這一點和紅牛不一樣,紅牛這玩意,本身就是走的還沒有被開發的能量飲料市場,屬於這個行業的鼻祖,一炮而紅後,不愁銷量,但大件電器,你送到歐美超市門口,他們也不敢隨便引入,因為這種價格高技術含量高的商品,用戶基本上隻看品牌,雜牌的容易出質量問題,反而會給超市引來麻煩。

即使是三星,也花了小十年時間才在美國鋪設了自己的家用電器渠道,這其中最難的就是進入一家有一定規模的超市,一定的市場加上一定的時間,就可以獲得市場認可,再加上一定的特殊優勢,比如價格,就可以順利進入其他超市,從而慢慢在國外市場立足。

所以說第一次進入是最難的,後麵就輕鬆多了。

以正常的情況下,美的的空調與冰箱不可能進的了美國有點規模的超市,簡單的電風扇倒是有點機會,但如果陳誌文有了一家自己的超市,那問題就完美解決了。

但有一定規模的美國超市,陳誌文的資產再翻十倍也買不起,但如果是一家很快可以起飛的零售業超市,那就不一樣了。

經過了一天一夜的飛行,陳誌文再次來到了美國洛杉磯,經過了數月的談判,花旗銀行、世達律師事務所、索爾.皮爾斯以及在香港的陳誌文,Fedmart零售超市的出手價格終於談妥了,價格為2300萬美金。

曆史因為他的出現已經改變,沒有那家歐洲公司收購fedmart後將他們踢出公司的經曆,這些人是不會放棄手中的fedmart的,雖然fedmart已經持續三年的虧損。

而這幾個月的時間,陳誌文也了解了fedmart的情況,這家超市的風格其實與後世的Costco差不多,倉儲式超市以簡單為主,經營模式基本上相同,拚的就是用戶數量、用戶平均消費能力、供應鏈采購成本等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