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資本家可不會放棄任何機會,預售帶來的好處就是投入資金的變少,相當於杠杆的變大,於是,金融泡泡就更大了,香港地產從60-80年代,短短20年就三次大起大落,與預售這種高風險的金融製度有著極大的聯係,同時,60-70年代華資崛起,根本原因也是華資大亨利用預售製度,快速發展,聚攏資金,最終到了80年代發展成可以挑戰英資的規模。
這其實跟投資界的對衝一樣,本意是降低投資風險,結果被金融家玩出花來了,杠杆玩的越來越大。
銷售顯然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問題,笑著解釋道:“所以現在不是預售,而是預訂,您隻要提供5%的訂金,到了明年或者後年,就可以以現在的價格來購買我們的房子,我們會在合同裡標注清楚,絕對不會有任何問題。”
“那如果房價跌了怎麼辦?”陳誌文笑問道。
“先生說笑了,現在香港的房價,都回到5年前了,再跌也不太可能了。”女銷售有點不自信的說道,公司的這種銷售政策,其實就是本身對未來房價的不確定的最強證據。
“行吧,我考慮一下。”陳誌文點點頭,心中卻樂開了花,按照太古現在的政策,自己隻要支付5%的訂金,便可以鎖定未來的房子,這部就相當於20倍的杠杆?而且杠杆的資產還會在未來幾年大幅度上漲,這個投資可比投資工業地產要強多了,唯一的缺點就是現在太古城推出的樓盤隻有3棟,可出售的房產有限,也不知道自己能買到多少。
要不是陪著這對twins來看看房子,還不知道會有這種好事了,不過話說回來,英資洋行對於地產的投資太保守了,根本不像華資那樣敢於全力擴張,據他所知,太古集團為了開發太古城這個項目,先後將賽西湖和太古山穀部分土地出售,售得 1.2億元現金,作為發展太古城初期啟動資金。
結果,購買土地的長江實業和南豐集團都從後來發展的賽西湖大廈和南豐新邨中,賺取巨利。隨後因為沒有地產經驗,又與大昌地產合資開發太古城,雖然到了後來一腳把他踢了,但還是分了對方上億港元利潤。
實際上,在60年代,不少英資都大量出售地皮,或者與華資地產合資開發,如果不是錯過了時代,這個紅利陳誌文怎麼著也能分上幾筆。
看了兩圈後,陳誌文沒有任何下一步動作,女銷售倒也不急,她看出陳誌文有錢,買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不過結果還是讓她失望了,過了一會後,陳誌文便準備離開,對於這樣一個潛在客戶,女銷售自然不願意錯過,她覺得還是有機會的,於是在陳誌文走之前遞上了自己的名片。
車上,陳誌文收起名片後說道:“你們想買的話就買吧,我也準備入手了,你們準備買多大的?”
“我們兩準備買一套600尺的。”王詩倩係好安全帶後說道。
“600尺,太小了,我買一套1500尺的,等交房的時候就送給你們了,不過你們也可以再買一套,當做投資也好。”陳誌文笑說道,香港這種小地方,將千尺作為豪宅,其實也是一種悲哀,如果不是房價貴到離譜,誰會把千尺當回事啊?
“剛剛的屋型沒有1500尺的吧?”王詩雅在後排問道。
陳誌文聳聳肩說道:“買兩套,打通不就有了,以後串門也方便一點,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