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富士康,在國內投資,哪個省份不是又送土地,又送大量的稅收優惠等等,考慮到香港人的文化語言與內地南方省份差不多,等到未來產業轉移的時候,這邊大量的成熟工人及工程師可以很方便的再送往內地,作為整個產業鏈的骨乾,同時自己作為香港人,也自然希望香港更好。
“港督先生,還有一件事想與您商量一下,那就是和記黃埔旗下位於紅磡的那塊地皮,我想要進行工轉商,港府這邊與我們已經談了幾個月,不如今天就決定下來吧。”陳誌文接著說道。
“這件事我倒是聽說過,地政署那邊給的價格是4.8億港元吧,這個價格其實就是市場價。”麥理浩想了想說道:“工轉商在香港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曆史,也算是維護香港地產價格的一個重要政策,比起工業用地的批複,這個我更不可能讓步。”
“並不是說讓步,適當的優惠,應該沒問題吧。”陳誌文笑了笑說道:“現在香港的經濟並不好,地產市場也稍微好一點,很多人還在觀望,大量的年輕人也都在失業中,就算我的美的產業園馬上能夠開工建設,想穩定生產至少也要大半年之後,而且一個產業園,並不能吸納多少就業,香港的主要就業,仍然還是建築行業。
和黃有意在紅磡興建一個大型住宅小區,至少可以容納5萬人,這不但可以解決大量建築工人的就業問題,也可以減少九龍一帶的居住問題,畢竟,紅磡那個位置,房價肯定要比港島低很多,加上海底隧道與未來地鐵,肯定也會有很多人從港島搬過去,這樣不是兩全其美嗎?
但是這裡麵涉及的投資太多了,工轉商的價格、後續建築成本,總投資估計有20億港元,這對和黃來說,壓力有些太大了。”
在原先曆史上的麥理浩,就是通過大興地產來解決當時香港的就業問題,雖說建築行業的工作沒有工廠穩定,但至少能夠短期解決問題了,也可以說,76年後,香港地價大漲,與麥理浩也有著一定的關係,是他推動了整個地產業的大複蘇。
實際上,也是因為現在香港的經濟太差了,也就少數公司混的還不錯,比如那些華資地產、船運巨頭或者陳誌文旗下的公司,其他的都不行,幾大洋行除了太古,怡和與會德豐都是越來越弱,普通地產公司也因為之前幾年被折騰的太慘,即使看到地產市場有一點點複蘇趨勢,也不敢入場、或者說沒錢入場了,更重要的是,銀行普遍還沒有對地產市場恢複信心。
沒辦法,當沒有經濟增長點的時候,推高房價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
“20億?”麥理浩有些動容,不過接著說道:“陳生都要投資20個億了,還在乎這麼一點優惠?要知道我再優惠,也不會有多少的。”
“地產市場,一點優惠,也能撬動更多的資金了。”陳誌文淡笑著說道。
麥理浩想了想,點點頭說道:“好,這樣吧,我可以答應給你9折,讓你將紅磡土地工轉商,但是和黃必須在明年3月之前動工興建這個項目,儘量招聘更多的工人,你與建築公司的合作我不管,但要保證這些工人至少每個月能拿到自己的基本生活費,至於多少名工人,我需要請專業的人士來根據你們提交上來的項目計劃來決定。”
“好,沒問題。”陳誌文滿口答應道。
香港這邊,普遍有地產公司拖欠建築公司的合同款情況,建築公司也有拖欠員工工資的情況,在之前地產市場漲幅不錯的時候,源頭的地產公司爽快的給錢,到了員工這一塊,即使晚了點,一般也是能拿到工資的。
但到了73年後,市場暴跌,源頭地產公司要麼破產要麼跑路要麼是真沒錢,建築公司或者包公頭自然也一樣,而傳遞到工人的時候,可能很久的薪水都沒結了,偏偏後麵兩三年整個建築行業都不行了。
這也導致了整個香港大量的人失業,很多人混的連住的地方都沒有,自然而然,這些人也成了麥理浩頭疼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麥理浩迫切需要經濟複蘇,不管是通過工業還是建築行業,先解決就業問題再說,要不然香港永遠好不了。
陳誌文其實也很早就知道這件事,但這類事他也是無能為力的,最多在收購和記之後,幫助一下自己內部或者替自己服務過的相關公司,其他人,實在是太多了,政府也無能無力,更不要說他了。
而現在自己第一次親自負責大型項目,也能帶動數千乃至上萬名建築工人了,哪怕自己這邊先隻給一部分生活費,也可以說是有一定的穩定社會作用了。
幫助這類普通人,自己也不會付出什麼非常大的代價,他也自然很願意幫這個忙,再說,香港的經濟早日恢複,他也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PS:簡單說一下一直存在於商業問中的一個矛盾,談判這類事情,在現實中都需要很久很久的,中是不可能真的這樣寫的,所以有時候一次就成功了,大家理解一下,不然怎麼辦?我隔著書中一年時間寫個七八次,那你們看的都得吐血,劇情會亂死,但有些也是需要錯開的,比如會適當拉開幾個月時間,然後再談成功,合作,等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