靑洲英坭的收購,隻是一件插曲,對於這種非核心公司,陳誌文也不追求絕對私有化100%控股,再說,未來到了合適的時間,就是美的、紅牛這類最核心的產業,也需要適當引進有能力的股東。
10月初,和黃正式掌控靑洲英坭,凱恩家族獲得了一個董事席位,不過誰都知道,在絕對的控股權麵前,一個董事席位沒有任何的意義。
隨後,靑洲英坭以市價1500萬港元將紅磡的舊地皮賣給了和記黃埔公司,而靑洲英坭的水泥業務,也並入了和記基建的旗下,雖然好處不大,但至少和記基建購買水泥的成本,要低上不少了。
至於水泥工廠的運營,和黃沒有動任何人,一切照舊,不過裡麵的幾名英國人倒是主動離職了,讓幾名有能力的華人趁機上位。
不知不覺,半個月的時間,靑洲英坭的收購就似乎成了曆史,沒有人再關注它。
和黃在收購靑洲英坭的地皮後,立刻又開始了與港府的談判,以正常的價格將這片土地進行“工轉商”,隻要要求不過分,港府一般也會同意,剩下的,就是一些細節問題。
整個市場也不太在乎和黃會如何處理靑洲英坭,倒是曾經有一批人,認定和黃收購靑洲英坭之後,一定會進行私有化操作,因為這是陳誌文一貫的風格,但這次明顯失效了,在和黃收購靑洲英坭的紅磡土地之後,已經表明不會再進行私有化,外加靑洲英坭似乎也隻剩下夕陽產業水泥工廠,更是導致了股價的暴跌,不少投機者損失慘重。
不過,這也隻是影響了市場上的一小批人,而半個月後,香港商場發生了一天驚天動地的大事:
會德豐董事會主席約翰·馬登正式對外宣布,自己已經邀請到了怡和與置地,對現階段經營不佳的會德豐,於十月底之前提出全麵收購。
這個消息一出,頓時轟動整個香港。
香港的四大洋行,曾經是怡和、和記、太古及會德豐,其中怡和的實力最強,旗下不但在海外有著大量業務,光是一個置地,就是無敵的存在,香港最核心的中環,到處都是置地的物業,每年收租幾億港元,完爆其他公司辛辛苦苦一年的努力,而每一棟樓都是非常優質的資產。
第二則是太古,太古洋行旗下的核心業務,是壟斷香港的航空公司國泰航空、控製香港及附近亞洲數個國家的可口可樂代工業務、港口與船舶維修業務、以及擁有大量優質地產組成的地產公司,其中光是航空公司,規模就非常大,不過前幾年的石油危機對全球航空業都是致命打擊,國泰航空也虧了不少,好在最近一年已經恢複正常,至於飲料業務,雖然看起來一般,但勝在量大,且基本上不會虧損,屬於最優質的的業務,而地產方麵,光是一個太古城,就讓無數人羨慕了。
被收購之前的和記與會德豐,則屬於半斤八兩的水平,都是很大很大,但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核心業務。
比如會德豐,航運業務很不錯,但比不過包玉岡與董浩雲,地產業務也還行,在中環有兩棟大廈,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地皮,不過跟置地甚至太古地產比都有一定的差距,零售百貨方麵,有著高端品牌連卡佛,連卡佛又控製著了華資四大百貨公司中的大新百貨公司和中華百貨公司,又涉及古董、珠寶、化妝品等零售業務。
其實任何一家都是規模不小,但是放在會德豐這樣的巨頭公司手中又顯得太弱了。
不過,會德豐雖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規模很大,整個香港,在會德豐及它控製的公司手中上班的人,至少也是一萬打底。
如果怡和收購了會德豐,那麼在規模及影響力上可以更上一層樓,甚至可以壓製住香港的準央行彙豐。
香港,彙豐銀行總部: